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设计了"发现自信篇""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等教学环节,并分析了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梁衡 《邯郸学院学报》2015,25(1):5-17,2
本刊2012年第2期"学术名家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研究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的文章,第一篇为本刊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的《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访谈录》,第二篇为中央电视台董岩博士的《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发现新闻——梁衡新闻方法论研究》,第三篇为清华大学博士后来向武的《梁衡新闻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探析——基于现象学方式的解读》。2013年,这3篇文章又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高端访谈与研究》收录,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赞赏,今年4月23是世界读书日20周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个国家举办读书日活动。应本刊之邀,梁衡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撰写成《我的阅读与写作》一文,交由本刊发表。全文长达23 000多字,分为"关于诗歌的阅读""关于散文的阅读""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关于理论和学术经典的阅读"和"有阅读,人不老"五个部分。在此,致谢梁衡先生对本刊的厚爱。  相似文献   

3.
《竹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课文。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是"以事为本",即以"看人影""画人影""画竹影""论国画"等几件有趣的事为主线展开教学。"以事为本"地解读教材,固然没有什么大碍。因为教材的编著者也有意让大家"以事为本"地展开教学——课文的题目是"竹影",显然指向的是"事";课文  相似文献   

4.
<正>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吴立岗老师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一文中就明确地归纳作文存在"六无"问题:"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吴老师的这种提法正道出了作文低效甚至无效的多种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写作教材,但  相似文献   

5.
明清科举,以八股文取仕。因这种文体内容死板、形式僵化,不仅束缚了文人的思想,而且败坏了读书的意趣,所以历来为世人所诟病。明末清初著名语言学家顾炎武曾愤然叹道:"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不想时过境迁,这种教条刻板的"八股之风"竟波及了语文课堂。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  相似文献   

6.
<正>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专题是"作家笔下的人"。围绕这一专题,选编了一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它们分别是《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一专题,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文论家。过去,人们对王夫之文论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创新性方面,而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则几乎被忽略。王夫之主张入世的诗学观,而八股文是入世最直接最有力的文章体裁。《夕堂永日绪论》是王夫之文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八股文观的集中体现。王夫之将八股文与诗同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因而他所提倡的八股文亦是立意高卓、格调清新而且诗意盎然的八股文。王夫之认为,写作八股文的过程中,作者可以渐臻技与道相合的崇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人教版"三年制教材的初中生将启用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修改后的新教材。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动,现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一个简要的解析:一是原来的30篇课文总量没  相似文献   

10.
“三股文”的兴起与作文教学的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什么叫"三股文"?这是近年来在高考中兴起的一种文章样式,其基本内容就是三大段的罗列,无以名之,姑仿"八股文"之名以称之.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从教材上说,《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大纲对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正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多篇散文作品被译成世界其他国家文字,有几篇还入选过台湾和大陆的中学语文教材。有人这样称赞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春之怀古》是她咏物抒情的散文名篇,入选了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配套的课外自读教材。文本借咏"诗意之春"、"灵性之春",抒发了坐拥现代文明而错失古典美好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兰亭集序》可谓"书文双绝"。它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又在语言上、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十个之,之之不同"等,足以说明它的书法艺术的欣赏价值;而清新洗练的语言、流传下来大量的成语和意味隽永的名句,正是其语言经典性的体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深重的生命意识渗透在美文的  相似文献   

15.
"交流平台"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众多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一个关键性的"用件"。教师只有能够真正精准地把握教材中"交流平台"的定位和用意,坚守"智慧重组""一篇一得""凸显自主"的教学原则,始终将教师之教为学生之学服务作为核心标准,才能够将统编版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价值最大化、最优化,最终水到渠成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循序渐进的生长助力。本文提出要一以贯之,在巧妙重组中落实"交流平台";统整联系,在一课一得中落实"交流平台";以学促教,在凸显自主中落实"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种考试选拔制度,高考作文与八股取士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值得我们重视。得其精而忘其粗,知其内而忘其外,这才是我们今天在作文教学中要学习借鉴的。一、立意上,遵从命题求守一八股文是最讲究"尊题"的,围绕题目做文章是八股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八股文说到底就是命题作文,考生作文时必须紧紧围绕"四书""五经"中选取的"题目",这样就把作者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中华全统文化)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溜索》文质兼美,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艺术方面去品析。1.叠词运用,凸显和谐美《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随笔小说,篇幅虽短,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相似文献   

20.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