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多年探讨和分析梳理典籍文献对曹操武功武艺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作者受邀参与曹操(墓)高陵临时展厅布展方案论证的实际,结合曹操墓出土和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大刀、短矛刻铭石牌和画像石等相关文物的研究,对魏武王曹操的武艺和建安时期的武艺活动从整体上进行了综合阐述,并首次从中国武术史研究的角度考证了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出土石牌兵器刻铭的可信性,同时对补充完善体育史和佐证曹操墓的真实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长启 《收藏界》2010,(11):64-66
西安一藏友藏《唐代田君墓志铭》拓片(图1),出土的具体地点不详,据说是铜川得之。从其拓片可知墓志长36.5厘米,宽33.5厘米,厚8厘米,拓片缺盖。志铭楷书,共计16行,满行16字,墓志四周刻缠枝花。从墓志文中可知墓主人是北地华原人,其为考证地名"北地"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中国陶瓷史的所谓"柴窑出北地"的存在及所在区域研究提供了"线索",现录志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后汉末年社会大动乱中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时机智,通达《诗》、《书》。亲见汉室倾覆,而复练习武艺,好为侠行,以求在风云际会时有所作为。 他曾私自进入权臣、中常侍张让的室内谋刺张让,被发觉后遭到围捕,他舞动手戟于庭中,无人敢近,终于跳墙脱逃,”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异同杂语》),他武艺高强,追兵对他也无可奈何。后采,他在统兵和董卓作战时,招募了新兵数千人。这些新兵在一天黑夜发动  相似文献   

4.
潘伟斌 《收藏》2010,(3):3-4
2009年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而民间围绕曹操高陵产生的各种讨论也已沸沸扬扬——探讨经济与文化问题者有之,指责借题发挥故意炒作者有之,怀疑确认曹操墓证据不充分者有之。  相似文献   

5.
《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是《武艺诸谱》之后,朝鲜王朝编撰的第二部汉文武籍,蕴含着丰富的武艺史信息。因发现较晚,朝鲜史料鲜有提及,韩国学界大多浅尝辄止,我国学界亦无从所知。通过对《武艺诸谱翻译续集》原本及中朝史料的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可知,《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是万历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为防倭御胡,以《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万宝全书》等中国武术古籍为参考,收录青龙偃月刀、夹刀棍、钩枪、拳法、倭刀5技的武艺教材。与《武艺诸谱》辑录的武艺势法完全出于《纪效新书》不同,《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所辑武艺势法来源更为丰富,体现了朝鲜武艺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化历程。《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是传播中华武艺的重要载体和中朝武艺交流的历史见证,亦是观照中国武术文化海外流播的异域之眼。  相似文献   

6.
武术古籍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重要载体,在中朝武艺交流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时间、路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在归纳中国武术古籍代表书目的基础上,对古代中朝史料展开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并通过韩国相关数据库以及朝鲜《武艺图谱通志》所列参考书目,检索朝鲜正史与经籍所涉中国武术古籍的信息。研究表明,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为改变武备废弛、兵力羸弱的不利局面,通过赐书、赠书、购书等途径慕求中国武术书籍,购书是中国武术古籍东传朝鲜半岛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中国武术书籍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东传朝鲜半岛,对朝鲜武艺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明清武艺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奠定了朝鲜武艺发展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朝两国的武艺交流。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在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武艺圈内发生的文化转移现象,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2010年夏初,随着电视剧新版《三国》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热播,一代枭雄曹操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中老年人在谈论这部新版《三国》中饰演曹操的演员的演技时,都情不自禁的会想起如今京剧舞台上有着“活曹操”美誉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表演。一位年已70的老艺术家,依然能精神矍铄的活跃在舞台上,尚长荣说:“这都是我常年注重身体锻炼和养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裴钰 《收藏》2010,(3):5-7
2009年12月.曹操高陵的发现.引发国内对帝王陵墓考古和开发的大讨论。曹操高陵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到底有多大,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焦点。2006年.张五常对秦始皇陵打开后的商业价值进行估算,其门票一项即可创收20亿元.一石激起干层浪,掀起国内文化界的激烈论战。在2009年12月.我依照张五常先生的算法.对曹操高陵的旅游收益作出最低年收益42亿元的估算,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由此.大型帝王陵墓巨大的投资回报和民生效能.开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9.
从对曹操现存22首诗歌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曹诗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仍是传统儒学精神。这表明人作为社会个体,其较为表层的人生价值、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均较易随外物变化而发生变迁,而其灵魂深层的某些早已形成烙印的东西(如精神意识)却恒久难变。这正是曹操诗歌的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曹操慕道     
话说三国时的曹操,非常羡慕长生之术。他时常派人四处寻访,遇到有方术的高道,立即召来相见。 有一天,他部下领进一个叫左慈的道士来。自称有高超的仙术,能千变万化。曹操抬头一看,只见他头戴葛巾,身着青单衣,眇一目,是个非常平凡的道土。心中疑道:“莫非他是投我所好,来欺骗于我?”于是把他关了起来,每天只给他两升水喝,不给饭吃。光阴荏苒。把他关了近一年,放出来一看,左慈的面色如故,未见丝毫消瘦。曹操开始确信他有一定的道功,立即陪笑道:“委屈左仙公了,我乃相戏尔!”(图一,“牢中磨性”)  相似文献   

11.
毫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曹操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目前已查明其长度近6000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足球迷,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另一个是宋朝的高俅。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生长在东汉末年。汉朝时已经很兴盛踢足球的活动,当时把踢球叫做“蹴鞠”。蹴音促,是踢的意思;鞠音居,是古代的一种皮球。这是一种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  相似文献   

13.
, 《电子竞技》2013,(18):67-67
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谁是最有机会取得天下的人呢?许多三国迷或许会说是曹操,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盖世枭雄曹操一直生活在这个人的阴影之下,他的一举一动,都能让曹操辗转难眠、坐立不安,这个人,就是袁绍。在《金戈铁马》新版本"仁君悍将"中,这位三国时代与曹操纠缠半生,一度威凌天下的河北君主,即将在金戈铁马的游戏世界里再度与命中的好友和宿敌相逢,在他正式与大家见面之前,笔者在此为大家讲述一下这位河北枭雄与曹操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发现山东古代体育的面貌在汉画像石中有丰富的资料和非常具体的体现,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山东体育活动图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和武艺;另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和角抵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逻辑、综合、归纳等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古代马背武艺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将古代马背武艺主要划分为:马射武艺;马背长兵武艺;马背短兵武艺。这三种马背武艺在用途、功能和武技方面各有特色,并在不同的朝代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南征北战,文韬武略,屡建战功。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能征战,善骑射,文武兼备。父子三人诗文清新俊逸,开创了建安文学一代诗风。并且爱好骑射、打猎、击剑、蹴鞠、围棋、弹棋、书法、音乐、跳丸和养生,是建安时期推动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考证法、考古法、专家访谈法对现存出土的各个朝代的刀进行考证,从中发现各个朝代刀的特点与功能,从而理清刀的起源、发生与发展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一期“曹操逼宫”一局弈至13回合红车八进一(如图示),黑走象3进1致败,应改走炮2平7,以下红有①车八进四、②车八平六两种走法:  相似文献   

19.
收藏严选     
《收藏》2020,(10)
正放心收藏从这里开始紫砂壶的闪在价值——工艺之美[王玉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宜兴人,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本科学历,紫砂七大艺人之首任淦庭先生第二代传人。欣赏紫砂壶,除了看壶色、壶形、壶款、题铭等,更要欣赏其陶刻技艺、泥绘手法等诸多工艺。紫砂壶的陶刻工艺起源于宋代,当时的陶刻实际上是艺人用竹刀在壶底划署自己的名款而已。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茶道的钟情,喜将诗文及书画意境融于茶器,力图在个人的心灵和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畅想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