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部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西部地区高考生享有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和西部高校就读学生教育过程不公平影响了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总体进度。要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应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加强政府政策导向,加大西部高校建设投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措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创新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调整、改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直接反映和影响西部的社会公平。现阶段,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区域经济水平、高校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高校区域布局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不公问题突出,教育公平发展受限。究其缘由,既有教育政策与管理体制之弊,又有招考制度"城市化"倾向之偏,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家庭经济阶层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为了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发展,构建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前提;打破招生考试制度瓶颈是关键;完善西部高等教育投资机制是保障;克服高校同质化倾向、彰显西部大学个性与特色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学生个体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省区间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不同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而呈现出学生个体间入学机会不均、高校招生名额省区间分配差别较大与地区间招生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问题。从国家财政促进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优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日趋公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0年的数据,对东、中、西部地区1在高中毕业生规模和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及其占全国的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在高中毕业生和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方面均略有下降,西部地区有所上升,中部地区基本持平,同时男女生入学机会基本持平,说明国家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东、中、西部绝对数据差距依然很大。平衡地区间高校分布情况是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要完善高教政策,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为弱势人群提供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要加大教育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根除不规范办学行为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将较多的关注投向了主要包括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异、性别差别、民族差别等社会原因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而对于高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研究较少.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总结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更为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不同地域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不同学校之间竞争不公平,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中存在的不均等。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现状,探讨当前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领域里,马太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在高校发展水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以及个体高等教育过程等方面产生了消极作用,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因而应该努力缩小地区差异,普及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发挥所长,促进教育公平,才能有效削弱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校招生考试的公平性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内容。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公平是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是规则统一性与方式多元化的有机统一,是统观整体的系统性社会性平衡。考试、录取和相关政策是高校招生考试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升高校招生考试技术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尊重异质化的多元录取机制,把握高校招生考试宏观政策干预的适恰性,将会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高考制度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因此维护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云南省高考工作,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建设,高标准地打造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通过综合性的招考服务,实现了众多云南考生高等教育的梦想;通过正向的引导效应,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全面推进现代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不公平问题大都可归结为制度性不公平。因此,建立高等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推进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和制度变迁创新,是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趋近公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按照高等教育运行过程的逻辑顺序,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进行考察,以此透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做出理性的思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高考录取中的很多现象反映出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基于此,从我国现阶段高考录取的一些现象谈起,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其中折射出的教育不公,进而提出改变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因区域差异而带来的不公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从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出发,可以推演出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然而从经费政策、教师政策、课程政策和高考制度四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非正义现象。分析教育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或完善,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内部不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内部公平。我国中学教育中客观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差距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异、高考招生等方面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腐败等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许多不够正义和平等的部分,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我国的教育更趋向于正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urrent research into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combating social injustice, assembles this research to indicate key features of a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that would assist 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and links these features to one innovative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to ascertain some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such a programme. The research indicated key approaches that would enhance the probability that graduates from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will be able to pursue social justice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公平,与制度不公正有关。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致力于制度公正。教育制度公正包括制度设计的公正、制度本身的公正和制度执行的公正。加强教育制度公正建设,需要把公正作为教育制度的第一要求,确保所有受教育者享受平等的资源.同时强调制度执行中的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