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发展、繁荣文化应助益大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拥护、推进改革开放和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的原点是立足民情国情、正视现实,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国民质量;文化繁荣的落点与本质是提升国民“品位”与社会文明度,进而提拉国家软实力、增加软实力的穿透力与感召力;文化发展的目的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形象及全球影响力,让国民幸福、满意。  相似文献   

2.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必须正确剖析当代中国各种主要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提高现实针对性;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我国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的本质,构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来源和主体内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文化路径。正确认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界通常被称作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关于人文科学在学科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人文精神在国民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专家学者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笔者不揣冒昧,对表面热闹实则被冷落的人文学科在当下的改革与发展也提几点建议,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5.
苏娟芳 《快乐阅读》2011,(6):177-180
2011年温家宝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不仅把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更好的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我国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应该清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科学意蕴,即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什么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7.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现阶段,没有文化在农村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增强,没有农民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就没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务实与创新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国民在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上的水准,是需要社会长期的培育建设,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明白这一国策的深远意义,在确定发展规划、改革基础教育、营造社会环境、落实制度保障等方面做到务实创新,才能促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务实与创新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国民在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上的水准,是需要社会长期的培育建设,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明白这一国策的深远意义,在确定发展规划、改革基础教育、营造社会环境、落实制度保障等方面做到务实创新,才能促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阵地。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应积极应对社会的挑战,推动思想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科技、军事、经济构成一个国家发展的"硬实力",人文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形成一个国家强盛的"软实力"。传统社会是以力相争、弱肉强食的社会,依赖的是"硬实力",靠展示"拳头"和"肌肉"去征服对方。20世纪末期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强大在"硬实力"的基础和保障之下,更加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软实力不是以"刚性"的暴力去胁迫、威胁、摧毁对方,使之服从,而是以"柔性"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形象去吸引对方,使其自觉地跟从、效仿,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成本更低,获益更大。它不是"以力服人"的"霸道",而是"以理服人"、"以心服人"的"王道",比"硬实力"更具人道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选择的一条强国之路,也是一项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民主政治具有最核心的价值和最决定性的力量,它将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其它任何力量难以匹敌的推动力。文章认为民主政治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巨大作用有:一、能有效地选拔陶造卓越领袖——权力代理人;二、能有效地防止权力腐败和权力庸渎;三、能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四、能有效地良化法制结构实行法的治理;五、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六、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国民智力、提高国民素质;七、能有力地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八、能更多地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九、能有效保障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十、能更好地提升国家形象、增加民族美誉度。  相似文献   

14.
王嘉毅 《教育研究》2012,(2):4-7,34
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高等学校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发挥学科优势,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持;加强科学研究,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持;主动服务社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实现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对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化战略与大学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战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立足点,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和谐文化生态的建设。大学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机体,其引领文化的功能日渐突出,对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目标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繁荣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铁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4,14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大时空的发展、繁荣,不是高速度的发展,也非大跃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能力、实现民富国强;科普与科学文化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着力点与重心,科学文化是"文化中国"、中国永续发展的基础与要件;科学文化是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必备内容,是构筑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要素;文化建设、发展重在智民、惠民、利民与造福于民,要在增加、提升文化内涵和提高文化质量、品位上做文章、做实事。  相似文献   

17.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包括家族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促动经济的繁荣,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提高家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扶持其成长,不仅需要依靠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文化力来助其一臂之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将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起来,是摆在所有家族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决定高校应该加强文化服务地方建设力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桂林师专)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活动、优化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繁荣贡献力量,为服务广西“民族文化强区”贡献力量。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不能停顿、永无止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创造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服务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提供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