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和训练乐工。后人把这个机关所收集﹑整理和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主要是汉代民歌,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2.
乐府诗是两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乐府诗不仅创获甚多,成就卓著,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与风采.北宋乐府诗既受唐人乐府诗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南宋乐府则因"靖康耻"与"家国恨"的特殊历史原因,形成了一道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乐府风景线.两宋乐府诗所凸显出来的三大特点,对金、元时期的乐府诗创作,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诗体。乐府,最初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采集、编录、演奏所采集来的诗篇,当时称这些诗篇为“歌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把这些“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成为诗歌体裁的一种。沈约的《宋书》始有关于“乐府”的记载:“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片戋、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首。”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单立《乐府》篇。萧统《昭明文选》对所选录的诗分类时,也划出…  相似文献   

5.
孟郊是唐代诗人中的乐府大家,这既可从他的乐府诗数量、乐府诗占其作品总数的比例及其关心新题乐府创作的程度等方面得到验证;亦可从其乐府佳篇名句对后世的影响、对乐府传统体式的革新、对陈旧乐府题材的补充、大量增加乐府诗中的议论、乐府手法对其他诗体的渗透和促使本人诗歌风格多样化等成就中看出.  相似文献   

6.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是乐府诗。在唐代,乐府是一种继承汉乐府民歌的旧题,同时又有所发展,另外制造了许多题目,如“歌行体”。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是乐府歌行,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乐府诗从两汉开始,历代都有作者,但到唐代为止,它的美学风貌使基本定型。我们知道,乐府之设,早已有之,汉武帝始立乐府官署。“至武帝定郊把之礼,乃立乐府夜诵。”[1]汉魏乐府和南朝乐府民歌构成了乐府两种基本的审美品格,一是两汉乐府的质朴无华和建安的风骨挺拔构成了汉魏质朴刚健的美学风貌;一是南朝乐府的真切自然、清丽婉转构成了迥异于汉魏的独特的美学品格。唐代以后,乐府诗作基本上进入摹拟期,但也正是在唐代,乐府诗终于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对自我品质的认同和塑造。唐代全部文化的根本是重建秦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是乐府诗史上值得注意的一座艺术高标。这一时期的乐府诗,虽然具有两宋乐府诗的某些因子成份,但重要的却是"以唐人为旨归"后的一种成果展示。金代诗人之于乐府诗的创作,不仅继承了杜甫"忧黎元"、白居易"补时阙"的创作宗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芒的新乐府诗,并且还以对歌行类乐府的雅好,而使得七言歌行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尚。两宋乐府因与音乐脱离了关系,而为一种仅供人们阅读的案头文学,金代乐府诗则使这种案头文学又回归到了"原生态"时期,即其大都可配乐而唱。这种回归,显然是乐府诗史上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9.
《史记》与《汉书》,是汉代最具影响的两部史书,其中有关乐府诗的述论,成为司马迁与班固乐府观的直接反映。司马迁的乐府观,主要表现为对"前乐府"功能的注重、对"古者诗"与"诗三百"的称美、对"前乐府"文本整理的重视三个方面。班固的乐府观,则重点表现为首次对乐府诗进行了概念方面的定义,并由此勾勒出了乐府诗原生态的民歌特性,确立了其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八字,更是成为后人衡量与检验乐府诗的一条准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乐府诗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保留了大量的宫廷乐章和优秀的民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佛教词汇,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和社会价值。在乐府诗中,佛教词汇在乐府中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名词数量居多。此外,这些词汇多运用譬喻说明道理,使得佛理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乐府诗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乐府诗的联系十分密切,文人为了音乐的需要而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开始了文人乐府诗创作的源头,又因乐曲的失传而开始了脱离了与音乐的联系的诗歌创作,使得乐府诗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文人乐府诗虽然渐渐远离了音乐的束缚,但相互间的潜在联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创作是慷慨悲壮的建安诗风的重要组成。虽为父子,三曹的乐府创作仍各具特色,俱臻佳境。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在语言风格、描写对象与抒发情感、构思与章法、体裁形式以及对音乐的处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广阔的文学史时空中论述“建安之杰”曹植的乐府诗。在乐府诗歌发展史上,“三曹”有突出的地位,而曹植更以其成就卓著、个性鲜明的乐府创作雄立其间。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的关捩。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侧面的展现。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前者称诗仙,后者称诗圣。诗仙飘逸,诗圣肃穆。诗仙性情奔放,奔放的感情要求无拘无束,故喜乐府;诗圣性格沉郁,沉郁的感情要求凝重雅正,故以律诗名世。诗人的风格是直接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所以李、杜二人的思想、气质,乐府与律诗在体裁上的特点是决定两个人的诗作,在形式上各有侧重的基本因素。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乐府诗?有人说共230首;有人则说“乐府”本身就是个模糊概念,对这一问题很难做出确切回答。后说也不无道理。乐府诗原来指的本是配乐的歌诗,以汉代始设采风之乐府机构而得名,但由于乐谱失传,现在我们已无法从音乐上辨认了,只能从题名、句式、语言风格及内容上加以识别。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题名。关于这点,  相似文献   

15.
曹氏父子与乐府民歌洛保生曹氏父子的乐府诗与汉代乐府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从这一关系入手进行探讨,以期较为清楚地了解这一时期诗歌嬗变与发展的脉络,从而发现可资借鉴的诗歌发展的某些规律。一、曹氏父子自觉地学习乐府民歌在曹氏父子的诗歌中,乐府民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古题乐府诗创作的渐进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即拟作期、形成期、深化期和新变期.拟作期的创作主题是传统的任侠和爱情;形成期初步形成了李白乐府的豪放飘逸、纵横跌宕的独特风格;深化期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反映社会生活也更深刻,艺术风格更成熟;新变期,由于受"安史之乱"影响,诗人的乐府诗歌题材、表达方式都有歌行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沈约创作的乐府诗中部分曲题来源于汉魏乐府古题,这些作品对汉魏晋乐府创作的传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变革的一面。继承的方面在于其题材与主题多不出汉魏乐府古题,篇章结构沿袭前人同题或同类题材的乐府诗作,并融会了汉魏乐府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诗的题材、叙述方式和抒情表达均有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讨论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实际发生的原因及情形,认为乐府诗研究必须与乐府制度、功能联系起来考察。乐府在东汉时期朝野间的歌唱和表演,直接对建安文人乐府诗写作模式产生了影响。曹操的乐府诗写作,无论从题目,还是写作及流传的方式,都与乐府制度本身有关系。而曹操以旧题写时事的革新,自然与汉末乐府制度的破坏、乐人流散有关,但就乐府的功能讲,曹操的乐府诗写作仍然没有背离乐府制度。所以研究曹操乐府诗一定要从这一点出发讨论,依据此点,方能讨论建安文人乐府诗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体概说】“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收集、采撷文人诗和民间歌谣,并配上乐曲。后来,由乐府收集、编制的诗也被称为乐府。乐府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汉乐府诗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国度,少数民族诗人为元代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雍古族诗人马祖常、答失蛮后裔萨都剌、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突厥诗人迺贤等。他们参与创作的事实,不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乐府诗创作中的异军突起,更是构成了乐府诗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而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形式上以歌行类乐府为主的创作格局,又形成了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乐府诗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