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状况,以425名应用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应用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在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来源等客观因素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学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举措时应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背景差异。  相似文献   

2.
邱莎莎 《考试周刊》2014,(79):151-152
本文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特点。研究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1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心理弹性总均分、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女生;不同经济水平的大学生在家庭支持和总均分上差异显著;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大一、大二时高于男生,大三明显下滑,大四急剧下滑,心理弹性水平低于男生;消费水平300以下和300~400的水平上,非城镇学生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心理弹性。结论是性别、年级、生源、经济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成人快乐能力问卷对2519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4833名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乐商显著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乐商水平也存在差异。高校可采取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促进良性人际互动、分层分类教育培养、鼓励积极自我呈现、开展专项心理训练等策略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升乐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新冠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焦虑的机制,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考察家庭沟通、心理弹性在疫情下日常烦扰和焦虑间的中介作用.以25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疫情下居家期间的日常烦扰、家庭沟通、心理弹性以及焦虑等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疫情下居家学习期间的日常烦扰对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家庭沟通和心理弹性是上述影响关系的中介变量;家庭沟通、心理弹性能够在疫情下居家期间烦扰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对西部某省3所乡镇初中4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社经地位、心理弹性、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投入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家庭社经地位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直接影响显著;心理弹性和学业自我概念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学习投入之间有三条中介路径:一是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学业自我概念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心理弹性和学业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减缓低家庭社经地位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通过全方位深化家校合作,增强家庭对初中生的影响;多角度积累积极资源,提升初中生心理弹性;多层次干预,促进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测量广州大学城1211名学生,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同时,就业压力与消极的归因风格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而就业压力、消极归因风格、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需要多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解释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依据系统家庭动力理论,对7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控制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后,家庭氛围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都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氛围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波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235-235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承受着艰难的考验,属于出现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提出提高家庭经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并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社会意义,呼吁社会广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他们积极提供帮助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挫折心理通常表现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和家庭经济等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攻击他人或结束自己的生命。心理弹性理论表明,通过心理弹性干预可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弹性,成功应对挫折,并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已经涉及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积极的感恩心理,但由于自卑和自发性,这种感恩心理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地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感恩心理,保证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随机抽取威海市两所高校581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检出率39.9%,其中30.6%的大学生困扰程度一般,9.3%的大学生困扰较为严重;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学生干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的不同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南省13所高校1467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在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认弱势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和生源差异;经济因素、学习因素和学校关系因素,是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为弱势的重要原因;存在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学校处境弱势和经济-学习弱势四种类型。因此,在寻求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建立包括经济支持、心理与学习指导、人际关系调节、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救助体系,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资源的匮乏,来到大学后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析,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人际交往和朋辈互助的模式,改善他们的异常心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其思想心理问题日渐突显。正视经济困难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过程,家庭经济困难给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后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学习效果等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校大学生有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不仅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学习困难(称为"双困"学生),他们心理比较敏感脆弱,面临的压力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进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弥补我们现有工作中的不足,完善我们现有工作体系,更好地促进这部分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加大,其思想心理问题日渐突显.正视经济困难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援助涉及思想解困、心理解困、学习解困、就业解困等多个方面。其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起内因决定作用。大学生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具有潜在性、差异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的主体性发展特征。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自主自强意识较低;自信心不足、抗压抗挫能力弱;创造性思维比较欠缺等。最后,基于主体性发展视角提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发展援助建议,即强化主体认知,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树立坚强意志,提高抗压抗挫能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突出,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对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模型的理论构建,探索贫困生科学解困工作的工作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