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门这边(87)     
刘君丽:感念棋艺生涯的磨砺 刘君丽从小习武,一个偶然的机会转入习棋,12岁远离家乡进入甘肃象棋专业队,17岁又调入陕西象棋专业队,21岁时因故退役.尽管没有取得象棋大师称号,但她无悔于自己当初的选择,至今感念象棋运动生涯的磨砺. 一、弃武习棋,我的人生起点 我于1973年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市.8岁的时候,我的干妈韩小凤带我练习武术,两年里我进步很快,受到关注.我也很喜欢武术,当年的景象始终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电子竞技》2014,(10):73-73
WPC赛场上前几天放假,然后就回去家里看了一下妈妈,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菜,感觉回到家里就很轻松,什么烦恼,什么压力都没了。昨天就回来上海了,本来可以多待一天的,但是没有待,因为前两天早上就知道我们被TI4邀请了,所以就只想着快点回上海打DOTA2。每次我走的时候我妈都会送我去机场,然后看着我的背影直到我人消失,我也经常回头看我妈,这次感觉我妈是最不舍的。  相似文献   

3.
我为棋狂④     
我的家乡禹州市,钧瓷、中药蜚声海外,象棋的群众基础广泛而又深厚。象棋协会每年都举行大奖赛,带动整体水平突飞猛进。前几年,河南省象棋专业队就设在禹州市,培养出了河南第一个女子象棋大师——年仅12岁的刘欢。象棋协会举行的大奖赛,那才是高手云集啊!可是每当我看到消息,往往比赛正在进行或已结束,每每让我遗憾不已。  相似文献   

4.
象棋这个东西也许就是一种缘分.是的,一种缘分.——题记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象棋的时候,才五岁.那时候,父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不让我出去乱闯祸,于是就在2元超市买了一副象棋.五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象棋,就被这个智力游戏给迷住了.我记得当时学习象棋走法其实用了三天就学会了,而那个蹩马腿的走法就花了我两天.  相似文献   

5.
(一)今年51岁的我,约7岁时在家中看哥哥跟同村姓李的小名叫"玉苍"的人学象棋时,旁观看会的。父亲是木匠,当卖家具时把放在里面没拿出来的象棋"带"走后,因家贫,到我18岁搬家至沧州市郊,没再买象棋。我只在上初一时,在学校跟同学下过一次!象棋是"杂牌军":棋子有大有小,好"几辈儿"拼凑的。我15岁上初二时,哥哥中专毕业分配到距沧州市12华里的沧县捷地镇的化肥厂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祖籍广东番 禺,1938年生于广 州,那年正是日本侵 华,广州沦陷。家里 姊弟五人,我排行老 三,全家就靠父母做 一点陶瓷、小百货之 类的小生意维持生 活。七八岁时受广州 市象棋环境的影响, 父亲教我们兄弟三 个下象棋,可能因为 我对象棋有特别的 感情,我的棋要比哥 哥弟弟好一点。大约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 候,全国解放,广州 城里设立了许多文 化站,我就常到文化站看大人们下棋,这一段时间我的棋力长进很快。因姐姐在岭南文化宫(后改为文化公园)工作,我常去玩,记得1951年在文化宫举行的岭南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举办象棋擂…  相似文献   

7.
我为棋狂①     
生活有意磨难我,让我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虽然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了,但乡亲们还在温饱线上艰难地挣扎着,文化生活当然更是贫乏。八九岁了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渴望,为了看一张从城里捎回来的《少年报》,为了听评书联播,扭捏着天天往别人家里跑,那时我做梦都想有一台收音机或几本书刊,也就是在这时我认识了象棋。  相似文献   

8.
游侠     
游侠是我相交二十多年的棋友,因为他为了下棋在我们乡四处游走,居无定所,所以当年我送他的这个外号,得到了棋友的一致认可.久而久之,他的大名刘彦锁已经很少有人叫. 游侠今年有四十七八岁,身高一米七,体重八十五公斤,头发黑亮,红光满面,看上去与江苏象棋特级大师"笑面佛"徐天红有几分神似.论棋力,他在我们乡是前十名水平,可算是乡级大师吧! 据说,游侠小时候非常聪明,上学成绩也非常好,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上初三时,游侠迷上了象棋,为了找人切磋棋艺经常旷课,为此,他父亲打坏了三根枣木棍.可这并没有使他对象棋的兴趣减少一分,反而使他彻底不上学、不回家,开始四处游艺,父亲没有了办法,只好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9.
迷上地掷球     
张娜 《掷球运动》2004,(1):35-35
也许是我与体育有缘,从12岁进省体校后就“逃脱”不了体育的网。我的主业是象棋。最好成绩是全国青少年象棋第5名。17岁“收工”后。来到西安市碑林区少年宫当了一名象棋教官。几年中。从我旗下走出不少棋手,然而总觉得心无所依,2003年非典袭来。一向热闹的少年宫变得冷清了.单位利用空隙时间休整、筹划。领导要求我们寻找、开设新的  相似文献   

10.
龙门这边(86)     
玉向立:象棋让我的生命充满活力(2) 四、从下棋到教棋——角色的转换 父亲在多年象棋培训活动中,思想得到了升华.他认为许多象棋高手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天资聪颖,而是象棋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才成为超出了常人的“智者”.于是,父亲在家里创办了儿童智力开发班.他的不懈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多位学生成为象棋大师,成为全国和省市冠军.他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得到了县领导的重视,《邯郸晚报》、《河北日报》均做过报道,其它省市的新闻单位也闻讯而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1.
力量     
“请问,王先生,您认为象棋的真谛是什么?” 王,一位知名的象棋国手,穷毕生精力于此道,造诣自是很深. “象棋的真谛?对不起,我一直在探索,可惜,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沉思良久,说:“象棋是生命,特别是对于一个棋手而言,我认为,应该是这样.”说着,王一脸的庄重.  相似文献   

12.
龙门这边(79)     
郑凌志:久有凌云志(二) 有一天,我在市中区的新建小学上象棋课,报名象棋的只有四人,甚是凋敝.旁边围棋班的同学也不是太多,仅七八人,于是象棋班和围棋班进行了互动.放学后我跟围棋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交谈起来,我问道:“学围棋学了多久了?”小女孩回答道:“六期.”刚以为这个围棋初级班的小女孩是个新生,不想都已经是老学员了,我有些惊讶.“参加过比赛没有?”“没有.”  相似文献   

13.
龙门这边(42)     
焦明理:没有象棋就没有我的今天 翻开甘肃象棋史,除了名震天下的彭述圣前辈外,就数名扬陇上的焦明理兄长棋路生涯最具传奇色彩.为了象棋,他曾头撞电杆,名落孙山;为了象棋,他曾毛遂自荐,勇挑重担;象棋旅程,他曾摆摊设点,杀遍周边市县;象棋旅程,他曾南征北战,五夺甘肃桂冠……他的奇闻轶事,让人忍俊不禁;他的棋闻弈事,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4.
象棋与我相伴20多年,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上中学那阵儿,文化知识没有学多少,却学会了下象棋,上学放学的路上,自习课堂上,劳动的间隙,都可摆开战场对垒厮杀。马蹩着腿还往前冲,大车放在兵卒前被吃掉,将帅不知何时露面等等,这些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成了伙伴们取乐和议论的话题。作业没完  相似文献   

15.
我常把象棋看作是“我的第二生命”,可为了不让妻生气,更不想和象棋过一辈子(妻子的话),妻便成了我嘴边的第一生命,不过这也是事实。由于在生活中两个“生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家里便有了“生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在几个月前《棋艺》编辑部来电约稿,要我为“一局成名”专拦写一写我自己下棋的经历。因我已年愈花甲,到了尚能饭否的境地,哪敢夸口谈勇?所以迟迟没有写稿。几经催促,盛情难却,只好提起双手在电脑键盘上笨拙的“一指弹”,想到哪而弹到哪……1945年我出生于辽宁安东,12岁时迁居边塞偏僻小城吉林省辽源。在1959年秋是初中同学把我引入这神奇的象棋天地,由于象棋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魅力使我十分迷恋,经常是昼夜在一切可以下棋的地方大战不止。虽然我的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对许许多多象棋的“为什么”一直感到困惑难解。一个…  相似文献   

17.
爱与谎言     
一岁时,我得了伤寒,上吐下泻。母亲抱着我四处求医问卜,虽然花光了家里的钱,却并没治好我的病。祖父实在看不下去,劝母亲:“这孩子没救了,算了。”可母亲却对祖父说:“我今天求了个上上签,孩子一定有救。”  相似文献   

18.
1959年1月的一个傍晚,我迈进了上海市体育宫的大门.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好大好大的看台.我得走到这个看台的最高处,才能找到象棋集训队的那间屋.对于14岁的我来说,这个看台有着那么一种了不起的、神秘的意味.我一级级地向上走着,好象总也走不到头似的.没有想到,从此我便在人生的阶梯上开始了那没有尽头的攀登——胡荣华告诉我.  相似文献   

19.
吴凌宇2002年8月出生,家住华阳镇天河村,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 第一次和凌宇见面,是在2010年的秋天.他随他的爷爷到我们刚刚开课不久的少儿象棋班玩耍. 他和一位小朋友下完一盘棋获胜后,我问他:"报名参加象棋班学习吗?" 他十分自信地摇摇头说:"家周围大人都不是对手,不干!"  相似文献   

20.
郎祺琪:为棋而生的女孩儿 一 我平生最痴迷的,就是中国象棋了,每当下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电脑和别人下一盘,下够了,再上象棋网站看看棋人棋事,一次浏览成都棋院的网站,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文中痴迷象棋的父女名字很有趣. 在第三届“迎春杯”成都市象棋家庭联谊赛上,笔者又见到了蓬安籍青少年好苗子郎祺琪.她在2011年宁波举行的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中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