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①简单的说,即指叙事视角包括谁“说”(叙述的角度)和谁“看”(聚焦的角度)。“事件无论在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总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②“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必定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二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要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的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
聂志腾 《新闻窗》2009,(1):51-52
“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简单的说,即指叙事视角包括谁“说”(叙述的角度)和谁“看”(聚焦的角度)。“事件无论在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总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  相似文献   

3.
宋煜 《东南传播》2012,(12):99-100
作为一种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结构规律以及各要素相互关联的叙事类型,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也可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审视。本文借鉴叙事学故事、话语和意义建构等理论,对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讲什么"、"怎么讲"和"为什么"进行剖析,从而梳理出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 叙述主体又称为叙述者,是指叙事作品“陈述行为的主体”。叙述者讲述故事会用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在叙述学上被称为叙述声音,它是记者出现在通讯叙事文本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岳萌 《传媒观察》2006,(2):51-52
《社会大广角》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夜间10点开播的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自1994年2月28日开播已经12年,它以其“说你身边的事,说你关心的事,说你想说的事”赢得南京市民的喜爱。该栏目2004年获全国百佳栏目之一。《社会大广角》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节目中的叙事艺术功不可没。本选取《广角调查》中《较量》一档节目来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一般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是怎样);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怎么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不仅仅只是回答“是怎样”,更要回答“怎么说”。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7.
李青 《新闻爱好者》2008,(11):137-137
新闻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观察点或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叙事框架。叙事框架是由叙事人选择和掌控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翻版,也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因此,叙事视角不仅是技巧问题,还是一个建构意义,即意识形态问题。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工人典型时传祥、王进喜、李素丽、许振超的分析,来透视话语制作者是如何在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之上来选择叙事视角,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变化,并在现实中为典型报道找到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郭继强 《视听》2023,(3):107-109
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讲究叙事的技巧和策略,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空、人物叙事功能四个方面突出晚会的特色。该系列晚会巧妙设置叙述者,干预推动节目发展;利用多种叙述视角,增强节目内容的感染力;构建叙述时空,展示宏大文化内容;关注人物叙事功能,彰显节目深意与内涵。“奇妙游”系列节目应继续保持节目的叙事特色,并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故事情节内容,注重受众感受,以促进自身节目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兵兵 《新闻窗》2014,(5):54-54
所谓民生新闻,即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并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而事实上,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角是谁,用何种方式来叙事,都始终离不开“真实”二字。  相似文献   

10.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  相似文献   

11.
故事化叙事者的叙事学分析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这是叙事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最基本特征。戏剧文本有故事,但它缺的是故事叙述者;抒情诗有讲述人,但他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中,除了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有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有两种摹仿的方式:纯叙事(di啨g啨sis):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完美摹仿(mi m啨sis):他(诗人)…  相似文献   

12.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么,什么是电视民生新闻呢?正如“新闻”定义的众说纷纭一样,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还是形成了其基本的共识,比如电视民生新闻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等。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着手,并结合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长久以来,媒体的镜头大都存在两种倾向:—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  相似文献   

13.
故事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在叙述者干预和叙述视角的选择上,电视节目中的故事体现出了传递人生经验和传播价值观念的伦理倾向。从悬念的设置和"奇观化"的叙事来看,电视节目中的故事又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图像叙事的存在和意义叙事是对事件一切序列的再现。叙述者借助一定的媒介,根据某个线索或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时间、环境以及因果关系的叙述,将事情讲述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形式,都是通过叙事手段,将作者心中的虚构事实变成文艺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的叙述可以在文本、表意、象征等多个层次上展开,产生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结构严谨、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高于世俗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5.
牛慧清 《青年记者》2010,(10):67-68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在一个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者,在讲坛类的节目中,栏目组、编导作为幕后的隐性叙事者,其个人的思想、知识水准以及阅历、性格等会对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崔建乐 《新闻窗》2009,(1):38-39
电视作为一种以线性传播方式为手段的媒体,具有历时性的特点,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是依照时间顺序对新闻事件逻辑要素进行重组,因此可以说电视是一种叙事媒体。由于事物的多元性和认识的有限性,视角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察者的感知阈限、情感趋向和认识水平,由此而产生的叙事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进行考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孙啸武 《新闻窗》2011,(1):122-122
“民生新闻”是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催生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这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对于传统新闻价值观,民生新闻在新闻的角度和新闻的选材上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18.
王利娜 《青年记者》2012,(11):48-49
近年来,在电视新闻领域,出现最频繁的电视新闻形式当数民生新闻,全国各级电视台,几乎都有民生新闻的专栏.尤其是在地方频道,民生新闻正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民生新闻的特点 1.四个变化.从叙述方式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相比,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19.
正面人物报道或者典型人物报道其叙述特点是建立在叙述者已经把握了故事的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等叙述姿态,往往会干预受众在接受传播时的道德判断指向.英国学者马克·柯里曾说,“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即使是在有明显道德或哲理目的的故事中,也永远不应露骨地说教.”.①的确,正面典型人物报道往往由于这种道德价值的预设,以说教的姿态进行叙事,使得此类报道文本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下降,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  相似文献   

20.
应对国际传播中的长期失语,塑造具有时代特点、真实、可信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是叙述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模式把故事叙述出来”①.本文将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以下简称《角度篇》)为例,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结构、叙述空间、叙述语境、叙述距离、叙述视角、叙述语法人手,分析形象宣传片的叙事策略,以期在类似传播活动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