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成长无止境     
<正>一、重学习,做一名开拓型的体育教师1.体育导师:李耀辉老师1985年7月,从文登师范毕业到北郊中学报到那天起,我就"狠啃"体育类书籍,以弥补自己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的缺陷。因此,我经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大学生攻击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和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卡特尔16PF测试中,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怀疑性4项指标,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攻击行为倾向于客观归因.应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理性教育,减少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类的与非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因子都存在差异;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的得分比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低,但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也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及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加强思想认知,明确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高等体育院系应勇挑重担,加快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体育、体育经营管理和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体育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强化专业老师队伍建设,加快专业教材建设;招收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快体育院系自身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卓有成效的"产、供、销一条龙"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127人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150人进行了测试,探讨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成分的差异。研究结果:体育专业男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无机盐、蛋白质和基础代谢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者间体脂率和腰臀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专业女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无机盐、蛋白质和基础代谢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腰臀比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两者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者间体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南大学的11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26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信程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程度作用和总体自信水平上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对男性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刻,体育专业男生在体育运动、学业表现、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相互作用和自信总分上均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体育专业女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自信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在自信的其他维度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体育专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体育比赛中体现良好的个人礼仪素养,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学校比较少开设礼仪素养方面的课程,学生比较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方面的知识。建议学校重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在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渗透相关的体育礼仪教育;建立对学生的体育礼仪评价机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语义分析法,对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矛盾、自我体验缺乏深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问题与特色化发展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专业同质化表现于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设置的趋同;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课程设置雷同.建议各体育院(校)系要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深入分析专业人才规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规范学科、课程名称,避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千人一面"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体验与活动”专业与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及教学手段,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概括专业建设中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想法,即培养兴趣、增进理解;夯实基础,强化自学;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专项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目前应以广为主;增加实习比重;强化师资;编译教材;深化大学和社会接触,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国内34所在教育部备案的高等院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在建设中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相近、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与教学设施落后、忽视实践环节的问题;提出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途径:准确定位专业、创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教材与教学设施建设、重视实践环节,以期为我国高校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建设与调整情况,指出目前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合理布局、保障到位等专业发展的建议,认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可设置为体育师资和健身教练培养专业、运动竞赛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5所高校856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区别,寻找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特征,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用体育测量与统计、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专业238名学生和非体育专业153名学生进行了体成分和骨密度的测量与分析,旨在探讨运动对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和骨量缓慢增长期的大学生体成分和骨密度的作用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对体成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学生骨密度值都在正常范围值内,但体育专业学生骨密度值略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研究提示,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应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且在运动后及时补充人体各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国家教委体育教育专业历次印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公共必修课及我系420名本科生公共必修课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公共必修课建设设想及教学改革方案。阐明了公共必修课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玉霞  孙杰 《体育学刊》2002,9(2):99-101
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90名大学生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内外向性上无差异,在精神质和神经质方面存在差异。这对于了解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不同以及体育运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福生 《体育教学》2013,(12):56-57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经历了55年的演变历程,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公正、公平的选拔程序与机制,能够客观地反映考生的专业水平。高考是考学生,更是在考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深入地研究了高考动态,正确地指导学生备战高考,12年我校有21名体育专业生在高考中体育专业和文化课双上线被高校录取,创下了体育专业升学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9.
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前安  李宁 《体育学刊》2001,8(2):37-39
通过分析国内外体育经纪人培养的现状,指出在我国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的紧迫性;同时就我国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指出政策保证、市场发展、体育院校的专业优势等都是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经纪人的条件,并提出了开设体育经纪人专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查阅和走访相关专家等方法,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现有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及其组织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对体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就实施体育专业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怎样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体育专业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为构建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