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往探讨运动神经保护效应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骼肌在机体运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从外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益。以骨骼肌为外周靶点,结合运动干预的影响,全面总结骨骼肌介导运动神经保护效应的作用途径和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出促进脑健康切实可行的运动干预策略。综述发现,运动时骨骼肌通过内分泌、能量代谢和抗炎等途径与大脑建立分子联系,是介导运动神经保护效应的主要作用途径;运动时骨骼肌能产生并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鸢尾素、组织蛋白酶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瘦素、脂联素等肌细胞因子,这些肌细胞因子以激素的形式作用于大脑,产生神经保护效应;运动时骨骼肌会产生大量能量代谢产物,其中乳酸和α-酮戊二酸能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产生神经保护效应;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作为抗炎器官为机体创造良好的抗炎环境,通过诱导外周抗炎效应,缓解神经炎症,产生神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
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与机制、发生原因与危害,以及感觉统合训练概念与理论依据、效应等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人对外界的正确应答能力是不同感觉刺激在大脑中经无数次统合训练而习得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既有神经解剖学原因,也与刺激量与类别的缺失有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心理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以及社会行为与生活能力障碍等方面;而感觉统合训练是防治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学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小学体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探讨记忆痕迹在专家运动员注意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及其脑机制。采用注意竞争范式,根据36名实验被试(专家组和新手组各18名)在注意运动场景(专长相关与非专长相关)和负性情绪面孔的重叠图片时的脑电信号,分析运动专长的注意竞争优势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专家对其专长相关信息存在着显著的注意优势再次得到了验证;运动专家对其专长相关信息的注意优势是由于记忆痕迹被激活,促进了对专长相关信息的注意资源分配;运动专长的记忆痕迹激活体现在theta节律的活动特点及大脑楔前叶。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法,对运动员分别进行穴位刺激和穴位旁开两寸的相同刺激,观察运动员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说明穴位刺激和非穴位刺激对肌肉收缩机制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穴位刺激能够使胫神经H反射速度加快,使胫神经H反射动作电位波幅显著增加。非穴位刺激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穴位刺激更能对人体神经传导产生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引起运动技能形成的刺激信息,是由人体的感受器来接收的,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将输入的信息传到大脑,经大脑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处理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将输出的信息传给效应器。如此多次反复,从而形成运动技能。美国心理学家费特和浦斯耐尔(1967年)把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原封不动地保留输入信息。即把来自外界的刺激保留下来,原封不动地引起应答。换句话说,从应答就可以判断出输入的信息是什么。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模仿教师示范的简单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简单的指令(如用力大一点或小一点,重心高一点或低一  相似文献   

6.
吕新颖 《体育科学》2001,21(5):46-46
1痕迹效应法 它是利用抗阻变化而获得肌力提高后效作用.如:推铅球之前,先做几次推举较重的杠铃或投几次加重器械;立定跳远之前先做几次较重杠铃的半蹲.从神经肌肉生理特点来看,这种利用大负重后获得的"后效作用",确实能起到强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对话的媒介。运动可通过调控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分子影响肠-脑轴,介导肠道与大脑的健康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转归。肠道微生物是实现肠-脑轴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对肠道功能与肠-脑轴的调节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介导的神经传导途径和生物信号分子的变化发挥终端效应,进而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肠道微生态及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差异颇大,适宜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的干预结果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新学期初往往会安排广播操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瞬间强化记忆法"(人的大脑对第一印象刺激反区最强,上午8点~10点是人的大脑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之一),效果较好,现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唐一伟 《健与美》2023,(1):72-73
<正>瑜伽能刺激迷走神经吗?一旦你留出一些时间,用了一张舒适的瑜伽垫,开始做各种体式,就会享受到古老的瑜伽练习带来的很多好处。它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范围,提高平衡性。这种低冲击力的运动甚至能够刺激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最大的颅神经。它从延髓(大脑的最底部)一直延伸到大肠,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有人会晕车? 每一个人,在耳朵内侧的内耳里面,都有一个平衡感受器,当体位变动时,这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便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再由大脑传到小脑,再由小脑传到头部、颈部和四肢的肌肉,进而调整平衡,使其适应由于震摇引起的体位变动。但是,有一部分人的平衡感受器过于敏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比较剧烈,在受较强的震荡、摇摆刺激后,就产生晕眩,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冒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脑中无数神经在本体感受性传入信息和运动控制时的生理机制和振荡特征,从全脑的整体观点,论述数个大脑区域的活动和他们的复合电位的综合性神经生理功能。方法:研究在宏范围EEG测量的皮层动态脑理论与大脑刺激性质的振荡反应的基础上,用0 2ms间隔取点时程为100ms高采样率分析头皮脑电位。结果:数字量化头皮脑电位中FP2,F6,C4,F8等脑区的绝对值,相对值和运动觉与运动知觉电位在δ,θ,α,β4个频带比相对应脑区各项值低。频率和功率谱分析发现皮层的主要活动区域4个频带的波峰功率,总功率,最高波幅以及功率95%以下的频率比非主控区高。结论:神经电位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转换中,多而强的感觉刺激使大脑成为更好的协调并使脑神经电活动具有空间分布性但时间上同步性的状态。全部振荡频率在整个大脑是选择性分布的,选择性分布的振荡系统控制着全部脑结构的兴奋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解释人和动物的随意运动方面巴氏学说具有一定权威性,某种程度上能“自圆其说”,而且有动物实验结果的支持。但是条件反射的大脑机制如何?何为兴奋灶和兴奋扩散、反射中枢?暂时性神经联系又为何物?无疑是有待进一步验证内容,这些验证对于确切认识体育运动本质和运动训练规律将有重要意义。巴氏曾设想,人体感觉器接受内在或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总是沿着某一通道到达大脑皮层的某个固定点,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兴奋灶)。而不再沿着已有的神经通道去传递,而是按照机械活动的原则,向整个大脑皮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训练法是一种用电刺激代替由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收缩的方法.电刺激可分为间接刺激和直接刺激两种.间接刺激是将电极敷贴在运动神经处,刺激运动神经使肌肉收缩.直接刺激是将电极固定在要使之收缩的肌肉上,直接用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之收缩.一、电刺激应用的方案电刺激的方案有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和比较公认的有如下几种:(一)Kots方案.由苏联学者Kots1975年提出的方法,后经美国Electrostim有限公司制成仪器,该仪器名叫Electrostim 180-2 unit,使用2,500Hz的高频电刺激,使肌肉产生10秒  相似文献   

14.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特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关于视觉空间注意特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具有高时间同步性特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对一般大学生和二级乒乓球运动员视觉空间注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乒乓球运动员视觉空间注意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所有提示条件下乒乓球运动员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一般大学生,两组被试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效提示和中性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乒乓球运动员比一般大学生的大脑加工视觉信息的速度快;2)P1、N1都有对侧脑区效应,对侧脑区波幅更大,潜伏期更短,两组被试P1、N1成分波幅大小的显著区别表现在左侧视野;3)一般大学生更容易受提示线索的影响,P1波幅出现了线索的逆转效应,有效提示下的P1波幅小于无效提示下的P1波幅,N1成分则是有效提示条件下的N1波幅大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而乒乓球运动员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4)P2成分体现出了显著的提示效应,两组被试在有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小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5)从2D脑地形图可以看到,两组被试在大脑的正向激活范围和强度上有很大区别,乒乓球运动员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更敏感,正向活化的波幅更大、范围更广,负向活化波幅更小、范围更窄.由此得出,乒乓球运动员对视觉刺激的加工比一般大学生迅速,并且,在早期阶段,大脑对视觉刺激的加工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5.
运动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并非仅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s, Aβ)、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特征性病理症状改变有关,其可能是运动多靶点效应协同改善大脑葡萄糖代谢紊乱和AD特征性病理症状的结果。运动可发挥其多靶点效应,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Sirtuins等信号分子,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活性,抑制神经炎症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表达,改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葡萄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障碍,从而协同改善大脑糖代谢紊乱和AD特征性病理症状,发挥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竞赛焦虑对操作表现的影响是运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注意控制理论对二者关系从执行功能的角度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焦虑干扰执 行功能中的抑制功能。近年来,运动心理学对抑制功能探讨较多,对优势反应和任务无关刺激的抑制是抑制功能的2个重要成分,但以往研究大多 集中于抑制无关刺激,对优势反应抑制的探讨相对欠缺,而后者却是竞技场上运动员时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已有行为学研究发现,竞赛特质焦虑对 优势反应抑制功能有干扰效应,但其神经机理尚待探讨。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探讨竞赛特质焦虑干扰优势反应抑制的神经基础,假设竞赛特质焦 虑干扰前脑区域(额区和中央区)优势反应抑制的神经准备过程。招募26名研究参与者,根据《赛前情绪量表32×6》测试得分,二分法划分竞赛特质 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2组均完成代表优势反应抑制功能的反向眼跳任务,分析抑制“线索”出现前-100~0 ms时程的ERP成分,发现反向眼跳的准 备期在额区和中央区诱发出一负成分,竞赛特质焦虑高分组的波幅小于低分组。以上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竞赛特质焦虑对优势反应抑制的神经 准备期有干扰效应,且主要由前脑区域控制,此结果为注意控制理论在竞赛焦虑领域的适用性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部分证据。  相似文献   

17.
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离开这种生物活动现象的恒定规律。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确定机体接受定量负荷时,听觉器官对信号刺激的回答性神经反应有何变化,从而了解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心率在180次/分左右、功率较稳定的状态下,神经反应时的变化,以便探索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定量负荷时的变化规律和神经反应、脉搏、功量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训练与选材提供依据。为了准确地探索机体对某种定量负荷的反应,选用了神经系统机能反应的反应时指标,心血管系统机能反应方面取脉搏指标,机能效率方面取功率。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国际田径比赛还是在国内田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投掷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的一瞬间,大喊一声,顺势将器械投出去。运动员的喊声,通过声音的响度刺激对发挥自身运动能力所产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声音效应。 一、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效应 从运动心理学原理来看,运动员比赛中发出的喊声,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是振奋精神、最大限度发挥运动能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项研究,采用当前先进的ET空间脑涨落图技术,对人体大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两年的重复实验数据2508万个左右,获得了肯定的结果。客观生理变化的现象证实了:人体进入气功态后大脑呈现出高度协和有序时,第二神经系统的生物大分子震荡、神经胶质细胞活性加强、微管效应提高等构成了脑S波谐振慢系统的功能效应。采用“双盲”法测试兴奋和抑制功态时调控对方,大脑产生相干震荡,反应出大脑更深层次上的自组织活动是相干全息的,运动方式是脑涨落太极模型。这一重大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达到国家领先水平的“气功遥感信息在体育运动中实验研究”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实用价值,从实践上支持了鲍姆提出的超全息宇宙假说。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科学》2017,(5):22-25
围绕运动对大脑影响的国际研究动向而进行的访谈揭示出:研究证明大脑结构与功能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运动比药物对小鼠神经新生的影响更有效,运动能够改变小鼠海马区的基因表达、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耐力跑可促进小鼠海马区的神经生成;耐力训练、抗阻练习对于保持或提高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预防老年痴呆有所帮助,女性老年痴呆高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运动不足所致;高能量消耗的运动有益于抑郁症状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元分析被用来概括运动与大脑健康研究的概况,但该方法存在敏感度不够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