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温故而知新     
我国古代的辩证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春秋时期,文化思想上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和”与“同”。晏子曾用君臣的关系来说明“和”的真实含义,同时又批评梁丘据就“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为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是单一,否定事物的多样性;“同”是盲从,否定人的独立思考。与此不同,孔子主张“和”,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又是独立思考,表现了人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2.
編後     
寫作本期編後的時候,编者播放的背景音樂恰好是斯特勞斯圓美到讓人一再要忍不住生出微笑與安穩來拈花一般的《春之聲》。聲音之美,乃在能和:金聲玉振,琴瑟友之;出妙聲音,若天若人。在《春秋左氏傳》中,晏嬰與齊侯之間關於“和”與“同”已經有過相當精彩清晰的分梳:“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這段話要說的,其實也就是《國語·鄭語》中史伯“以它平它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之謂也。君不聞《國語·周語》乎?“細大不逾曰平”。尚和不齊平、求同不伐異,無乃云乎可?大哉斯言。  相似文献   

3.
“女祸”一词最早出现于《新唐书.玄宗本纪赞》:“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以女祸指代武后、韦后乱国,杨贵妃祸国。尽管“女祸”一词出现较晚,但这种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武王以前。武王在列举商纣的罪状时说:“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这是女祸论的最早版本。不仅如此,根据礼书所记,天子还有以女祸告诫诸侯的制度。《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勾勒了他理想的生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后代在注释“民重死而不远徙”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6.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7.
程蕾 《华夏文化》2003,(2):32-33
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 ,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 ,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 ,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 ,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 ,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  相似文献   

8.
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早在二千多年前 ,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的这段对话 ,一直被称作至理名言被历代文人奉为圭臬。短短几行字却包涵了无比深邃的宏大内容 ,千百年来 ,无数注释家竭尽毕生精力也没能尽述其中之精髓。那么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就连孟子也说 :“这个很难说透。它作为气是最伟大 ,最刚强的 ,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害 ,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  相似文献   

9.
公元8世纪基督教会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那些圣徒。万圣节的前夜即10月31日,在英语中最初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随后演变成“Halloween”,也就是人们俗语所说的“鬼节”。基督教信仰流传至中世纪时,传说10月31日这一晚阴阳两界之门是最易被冲破穿越的。亡之灵会光顾生之家。活着的人们届时备下食物以招待祖先及故人,  相似文献   

10.
提起老子,人们一般以为他“绝仁弃义”,是不讲仁爱的。其实,他有自己独特的仁爱观。本文拟围绕老子的仁爱观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关于仁爱,在《老子》一书中有一些表面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说法。如一方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仿佛天地、圣人都不讲仁爱;另一方面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道与“善利万物”的水接近,似乎又具有仁爱之德。其他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令人感…  相似文献   

11.
西安古称“长安”,是道教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楼观台的所在地(周至县),亦为历代道教的主要活动地和道教学术成就的编集地。被道家奉为教主的老子,晚年来到楼观,将平生学说整理为《老子》一书,逝世后就葬于楼观附近。在道教正式形成之前,具有道教雏形的神仙方术在关中地区十分盛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山东齐人的神仙之说和道家方仙之说的长生方术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寻根》2012,(3):36-38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仓皇出逃,亡命海外16年。他遍游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荷兰等国,自诩为遍尝百草的神农,“考察其性质色味,别其良桔,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著《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其海外见闻。康有为的海外游记汪洋恣肆,浑浩流转,西洋各国的政教国体、工艺制造、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靡所不记,蔚为大观。他以神农自膺,亦豪言甘愿为庖人,烹制万国美食而“同胞坐食之”;愿为画工,描摹列国风景而“同胞游览焉”。鲜为人知的是,康有为漫游德国时,与驰名天下的慕尼黑啤酒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老子认识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学日益老子对知识、智慧的态度从现象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五十三章),表现出对知识、智慧的重视与肯定。另一方面,他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似乎对知识、智慧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前一种知,是合于大道之知,人也只有具有这种合乎大道的智慧、知识,才能“行于大道”。后一种智,是世俗的经验之智,是一种聪明巧伪…  相似文献   

14.
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而“道”是老莊哲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雖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在以老子和莊子為名的著作《老子》和《莊 子》中,還是多處論述了“道”的性狀和內涵,通 過比較和分析,我們便能確定其“道”的物理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在改良派和革命派推动下,中国近代民办、官办女学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同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式女学教育思想也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派看到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女学堂,教育中国妇女,受到很大刺激。“西人在我通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焉…  相似文献   

16.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是我在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自2001年开讲以来,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学期的教学评估都以高分进入全校同类课程的Top5%,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当年之所以开设这门课,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大别之有三种形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当前大学的文化类选修课,几乎都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注重的是《周易》、《老子》、道教佛教之类的名人和名著。这当…  相似文献   

17.
谈论“空”、“无”这样两个虚玄的语词实在是很危险的,这就好比要捉住风的尾巴装进瓶子里,因为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警告过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记得《华严经》卷十一曾自信满满地说,“心如巧画师,造种种五阴”、“心如巧画师,能画诸世间”,但《杂阿含经》卷一五之三七七的一段话却恰恰成了对它批评:“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妆画虚空,宁能画否?”同样,哲学发展到如今这种深奥的水平,哲人们还是大多只能讨论“有”而不能讨论“无”,M·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就说:“着眼于‘无’的问题与答案,都同样在自身之内就是别扭的”,  相似文献   

18.
(一)口味“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蝦(得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举。我以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维吾尔、哈萨克都有手把肉,但似以内蒙为最好。内蒙很多盟旗都说他们那里的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儒家严整的现实抑制型文化体系,道家表现出浓烈的的本能放逸性心理状态。如果说,儒家对人的控制主要通过宗法观念、伦理教化和社会规范,那末道家对人的诱惑,则通过生死的超脱、现世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透过个体的生存意识而起作用。老子以母神创世神话作为重要思想来源,营造了他的道论哲学。他把“道”看作是原创的“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他毕生对“道”的执着追求,也正是通过“食母”与“归根”的方式达成。“食母”,就是用道的母性原创力滋养自身,接受“万物之母”的道的荫庇和佑护。“归根”,就是要求人生的行为、操守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