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和合语文课程研究》一书从整体上清理与反思语文课程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中涉及的基本问题,大致构建了语文课程走向和合的基本框架,对加强语文课程理论的元思考和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二元对立"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职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是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开展对中职一线语文教师和中职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状况和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识,了解中职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思想认知等学情。基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探寻阻碍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的困难和症结,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责抱怨是因为我们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的东西太多: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人文修养……我们试图把社会要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的诸多美好的品质都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企求在语文课堂上来完成原本不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本身也完成不了的任务。结果,语文的学科边界被模糊,语文的学科特性发生位移,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责抱怨是因为我们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的东西太多: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人文修养……我们试图把社会要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的诸多美好的品质都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企求在语文课堂上来完成原本不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本身也完成不了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从事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笔者感触良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也都蕴含在语言义字之中,学生如何从语文教材中体验情感,摄取情感的途径往往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6.
彭雁凌 《甘肃教育》2011,(16):51-51
《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合理想象,主动寻觅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语文教材贴近生活的方面,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7.
王桂相 《考试周刊》2012,(37):37-37
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健康的生命奠基。语文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汇聚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清泉。  相似文献   

8.
何平 《语文知识》2014,(8):18-19
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如何让语文教学变得科学而贴近生活,一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语文教学也逐渐随着社会的要求而转移风向标,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让语文课程生活化,让生活语文课程化,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文章从语文本身、语文课程的设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等方面来阐明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言语形式,并指出了在以言语形式为主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语文课内和课外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开放性联系,而且要注重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及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由局部和诸多细节构成,隐含了我们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功能指向,其内涵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的和谐高效的理解,就如何构建和谐高效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同仁且论且商榷。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价值观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国人对民族价值观发展之应然状态的自觉,它必将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支撑作用。探讨和谐价值论的应具内涵,历史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价值观演变和发展的必然与应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和谐价值理论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新课程对学生和谐发展目标及自主建构学习方式的诉求,蕴含着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型,与之相适应,需要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促使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促使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以构建新型教学行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核心的课堂重建,则是教学觉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建立高质量课程体系,需要思考高质量课程治理体系和实践体系及其统一关系。与高质量教育要求相适应,我国课程治理体系呈现国家主导多主体参与治理、全面治理、基于国际国内经验和评价监控治理的特征,课程实践体系呈现高标准目标、综合性内容、灵活性实施和综合创新评价等特征。这对学校课程育人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出现了较严重的分化现象等问题。面向未来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应确立优质、公平和差异包容的高质量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的治理关系;完善各级课程治理机制;从社会源头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把考试评价作为课程治理工具,而不是目的;根据课程育人功能要求不断地完善课程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新疆高校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汉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阐述了现代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并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对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生成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和谐文化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诉求和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要着力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加大和谐文化的构建力度,才能尽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基于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翔 《教育研究》2006,27(4):19-23,42
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最终要通过学校课程落实于人的发展。基于此,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包含个体和谐发展与群体均衡发展,并反映相应的课程价值。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课程策略涉及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即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8.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意"与"认知"相统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处于区域失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中学生物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文章根据我国国情,从教育主体、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中学生物教育实行本土化教学的意义及如何实施本土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简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现实诉求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