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人断言:“报刊杂志10年内消亡!” ──有人坚信:“印刷媒体前景仍然光明!” ──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如是说:“我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不是来自电视、 网络,而是来自报纸,我很难有时间收看网络和电视新闻。” ──比尔盖茨说:20年将结束纸质出版时代。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 印刷业过时了吗?  相似文献   

2.
当网络的神话不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媒体报道看网络:网络有些“妖魔” 数年前,我参与做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题目是“电子游戏的利与弊”,需要找一些电脑迷。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些想象:这些电脑高手;一定是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别看样子文文弱弱的(多半还戴眼镜),用起电脑来攻击力极大,而且骨子里对上一代人充满反叛 当时有人提醒我们说:他们虽然在电脑网络里特别善谈,但上了电视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习惯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所以未必是电视节目中的“好嘉宾”。──我们的这些印象是从哪来的呢? 是来自电影吗?比如…  相似文献   

3.
看完《共和国之魂》,心情很激动,又很兴奋。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句适,就是:“又出了一部好片子!”好片子!为什么说它好?好到什么程度?电视评论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做出许多评语,比如像立意高远,主题鲜明,结构精巧,资料丰富,制作精细,构图讲究,色彩绚丽,解说词通俗质朴又充满哲理和诗意,主题歌优美动听,等等。我以为,这些评语都不过分,铺展开来,可以写出不少评论文章。我不是电视评论家,我只能讲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杠鹃花开别样红!井冈山──杠鹃花盛开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的发祥地。在那里,成长…  相似文献   

4.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5.
留住观众     
留住观众孙汀娟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围绕“电视”这个话题我采访过几位观众。有一位观众的电视机能收到18个频道,我问:“如果您觉得节目不好看,能容忍它的时间最长是多少?”他很腼腆地实话实说:“五分钟吧!”这个五分钟实际上就是观众对我们电视人的要求:留住观众...  相似文献   

6.
爱她没商量     
我和《新闻与成才》的“姻缘”有点戏剧性。1990年春天,那时我还是个刚下连不久的“新兵蛋子”,在营部炊事班干一份苦差事──烧火。有一天,我在打扫一位已经转业的老班长的房间时,拣到1本无封面、无封底、无目录的旧杂志。当时随手一翻,如获至宝,揣入怀中。上班时蹲在烧火间细细品读,立即被她迷住了:“怎样把新闻写好?投稿注意些什么?”等等。我喜欢写新闻而又苦于无路可走,无人可问,无门可入,有她帮助,真是无助我也!我高兴地直咧嘴,激动地直拍大腿,可是炊事班长在上边却急得直跺脚。他用镐铲敲着锅喊:“加大点火!”我…  相似文献   

7.
记者起哄     
有人自诩会轻功,身子一纵上楼顶。记者跟着瞎起哄,采访拍照忙不停。萨马兰奇哈哈笑;“大概来自某行星!”有人自诩善发明,水变汽油举世惊。记者跟着瞎起哄,采访拍照忙不停。科学院士哈哈笑:“通天教主显了灵!”有人自诩多才能,速将企业亏转盈。记者跟着瞎起哄,采访拍照忙不停。反贪局长哈哈笑:“早经查明是蛀虫!”调查研究基本功,记者应戒瞎起哄;若为私利乱捧场,制假骗钱一般同!记者起哄@马良  相似文献   

8.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好一个“大而无当”的论题啊!不过,细细想来,我要和某些同志讨论的内容,竟是新闻的根本所在──事实。事实之于新闻是一个前提的问题,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当然,事实又不等于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会成其为新闻的,而未经传播的事实同样也成不了新闻。总之,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不是有人把新闻学又称之为事学吗?但是,近来读到一些宏论,什么“新闻策划”呀,什么“驾驭事实”呀……我直感到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我授课的研究生班上,同学…  相似文献   

10.
世人仰慕的“英格兰玫瑰”──英国王妃戴安娜,8月31日因车祸在巴黎塞纳河畔香消玉殒。悲哉!戴氏魂归天国,谁是凶手?车祸原因如同围绕她生前的风云一般变幻莫测,而大众传媒却又开脱不了干系。西方人士评介戴妃:无论她生活中有多少失意与痛苦,但至少有两点是成功的,即实现了两个梦想,古代梦想与现代梦想。古代梦想是: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现代梦想是: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戴妃两梦何以成真呢?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自步入英王室圈子始,便与大众传媒结下了不解之缘,16年的王室生活,她历经害怕逃避传媒──泰然面对传媒──乐为传…  相似文献   

11.
这个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表现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处境:“宝贝昨天在路边儿捡到5分钱。最初,我也本能地想到教育孩子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但是仔细一想:“警察叔叔”在什么地方7为5分钱去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不会以为是神经有问题?怎么敢肯定“警察叔叔”同样会交公?给了“警察叔叔”对孩子有什么好处?难道可以在将来评个三好.免试入学?不现实。也不实际。搞不好。孩子反而认为妈妈在说谎。我只好说:孩子,你真好!非常诚实,以后捡到钱,都交给妈妈来处理吧!回头。我对他爸说。这儿子,眼睛尖啊。今天5分钱。明天就是5块。后天就是50元……孩子爸说:这么麻烦。干脆捡到500万不得了!北京市公安局拣拾物品招领处的50年,记录了中国社会公德中“拾金不昧”的曲线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别无选择──记羊城晚报记者刘海陵杨诚有人问当了十年政法记者的刘海陵:“假如有机会让你再次选择职业,你会选哪种?”他想了想,一字一顿地说:“还是要当记者,还是要当政法记者!”刘海陵,年方37岁,羊城晚报政法部副主任。1977年刘海陵15岁初中毕业后,应...  相似文献   

13.
放下     
黑指波罗门来到佛陀面前,手持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波罗门说:“放下!”波罗门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波罗门又把右手 的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波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现在你让我放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孔剑清走进平凡人心里王恬有人见了孔剑清说:“老孔呀,你怎么还是那么有激情?瞧你越活越精神!”孔剑清向我转述这番话时,笑着指指脸说:“精神什么呀,那么多皱纹。”她转而道:“不过激情是一定要有的。干我们这一行当的,对老百姓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对社会要是没...  相似文献   

15.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16.
类别:写作态度编号──坚持“两确”陕西《当代青年》杂志社的编辑曾问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有人讲,传记文学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您是怎样认为的?”叶永烈回答说:《三国演义》也许是七真三假,但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100%的真实。我写文章坚持“两确”:史实准确,立论准确。事实是最高的法庭。历史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我写《江音传》时,遇到她的生辰问题。她讲1914年出生,但许多人认为是1912年。我查阅许多报纸,发现1935年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一篇《蓝革访问记入其中采访者问“篮小姐,你芳龄几何?”蓝苹答道:“本来…  相似文献   

17.
我们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Internet与大众传播媒介丁子Internet,中国的权威通讯机构称其为“交互网络”。美国PCMagzine的中文版称其“网中网”,也有人称其为“国际互联网”或“英特网”。从本质上讲,Internet只不过是一个计...  相似文献   

18.
和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新闻干事聊天,大家对时下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词语等,意见颇多。有人埋怨:“这稿子是怎么写的?”有人则批评:“编辑也太不负责任了!”作为办报的人,听到这些话,真感到脸红。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的组漏,反正差错已经“过关斩将”同读者见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反省工作中的疏漏,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说到出差错的原因,我想大约有二。其一,是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有些错,真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作者、编者看了也纳闷:当时怎么就以错为对,让它过关了呢?没别的,就是少了点…  相似文献   

19.
索拉 《大观周刊》2006,(35):27-27
一早,才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份精致的邀请函,上面对着装提出明确规定:正装!不禁一头雾水:“正装?晚礼服算正装吗?”“商务酒会?我该怎么搭配妆容和发型?”“如果对自己的五官,甚至体形不甚满意,怎样调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