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了记者张建伟采写的八篇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这组报道见报以后,立即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一些同行们的兴趣和重视。为什么会引起反响和兴趣?  相似文献   

2.
今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青年报》在二版上以《为了办好自己的报纸》为题,刊登了七名优秀通讯员的事迹和一九八五年度优秀通讯员名单,并加了编辑部的按语。在报纸上公开表彰优秀通讯员的先进事迹,这种做法在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上还是没有先例的。见报以后,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注意,六、七家报刊做通联工作的同志专程来本报了解情况。一些青年读者也写信来,询问通过什么样的手续才能做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肯定了这种做法,认为报  相似文献   

3.
每天翻阅报刊已成职业习惯,日前在《中国青年报》4月14日一版上,读到一篇短小精悍的好文章,遂有感而发,想替读者说说心里话。读者爱看短文章。这篇文章就够短的了,不足500字,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纷繁的事物中,作者抓住读者某一时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几分钟内传递了信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写得短,反映问题也就来得快。这件事是4月18日发生的,当月14日就见报了。同时,报道的这些事,都是刚刚发生的新事、新问题,使人读后产生联想,受到不少启迪和教育。再就是问题挖  相似文献   

4.
日本松下电器企业集团于1992年11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公开《向中国消费者致歉》。中国青年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松下电器公司致歉的全文,并配发了引发此事的文章《松下广告名不副实》。上述两文虽然发表了,但在出台过程中的一些内幕及在发表后引发的新情况,有必要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1988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出了我们采写的长篇通讯——《倾斜的金字塔》。很快,文章就在高教系统、新闻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从1月6日进驻中国人民大学采访开始,到4月27日文章见报,其间整整经历了110个日日夜夜。作为作者,在为修建这座“金字塔”付出了艰苦努力的同时,也颇多感受。大字报引出的线索“人民大学青年教师代表贴出大字报,对教代会和学校工作提出意见。”通讯员提供的这条信息,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初线索。通过和部分教师代表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人民大学在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幸运地得到了那张联络图——副校长分工示意图。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刊登了题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稿件。稿件见报后,被多家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经过多次转载之后,该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许多读者  相似文献   

7.
本人采写的《县委书记被晾之后》,在1997年5月31日《大众日报》二版见报后,先后被《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文汇报》等全文转载;《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多家报纸,分别发表了以此文为话题的评论、杂文等。这篇稿子是在一个偶然机  相似文献   

8.
在1998年春天,我将自己彻底还原成了一个读者,一个在报摊上掏钱买《中国青年报》,也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羊城晚报》的读者,一个看到了好文章就想与人分享的读者。我很少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看得如此仔细,基本上有关“两会”的每篇报道都读,  相似文献   

9.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一篇批评稿《“意外人”中标以后……》(配本报评论员文章《天平不能倾斜》)在新华日报1988年6月8日见报后,曾引起一场风波,被批评的阜宁县轻工公司经理让文中涉及到的落标者多次到记者站无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02,(4)
《报刊之友》2002年第3期“读者点评”专栏发表的《这样的信息少公开见报为好》一文,对《华商报》6月13日的一篇文章大量摘引西方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谬论,而从正面批驳不够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读了这篇点评文章,笔者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12.
1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主要面向北京高校进行招聘考试,招聘一名摄影记者、一名图片编辑。这件事在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前来应聘的考生中产生很大反响。一次正常的招聘考试为何引起这样的震动?《中国青年报》究竞需要什么样的摄影人才?为此,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青年报》总编辑李学谦和摄影部主任贺延光。  相似文献   

13.
书业内外     
《中国青年报》刊登杨耕身的文章说,据今年《检察日报》报道,去年7月陕西省七旬老农贺清荣编印了一本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汇编》的小册子,或赠或售予四邻八乡的农民,令农民“爱不释手”。但在2000年7月27日,当地警方来到贺家,将他家剩余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0个教师节。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光的追求——追记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次日,刊登《7天,还原一个真实的马祖光——一个记者的采访手记》,深入报道了马祖光的先进事迹。文章见报后,多方叫好。有评价称,“读起来让人感动不已”,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作为这场战役性报道的亲历者,心中确有所感触,体悟良多,深感一个“真”字,耐得琢磨。一马祖光,是今年继许振超、任长霞、李建保之后,中央确定的又一重大人物典型。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宣传好他的事迹。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20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一名矿工在矿内作业时丧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报道《山西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此事件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形象,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有人称之为新闻界的“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7.
业界博览     
“韩寒流”集体发作《中国青年报》文学版2月27日登出“韩寒之后又见高中女生金今”的消息,这位16岁的高中女生出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浙江青年报》报道了“德清有个‘女韩寒’,17岁出版27万字长篇小说”。《哈尔滨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的一位教师说,他们班中五六个平时  相似文献   

18.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在今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继宋鱼水、张云泉、祁爱群之后,涌现出的又一个重大人物典型。《人民日报》的一组报道(3篇通讯、1篇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中央领导同志在讲话中专门引用了报道的相关论述。主  相似文献   

19.
读去年第十二期《新闻战线》《读者论坛》专栏《“发表奖”不该发》一文之后,颇有感慨。就我所知,实行稿件见报(广播)发给奖金,已经是很普遍了。有些单位领导急于“扬名声”,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