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前四史"现一般皆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史书。其实这样的统称并非一蹴而就。"三史"的概念诞生更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书;唐代起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进入"三史"。南宋以后,《三国志》渐趋流行。至清代,《三国志》大热,"(前)四史"概念被进一步接受。在"前四史"之形成过程及确立后,对其中史书的比较研究贯穿其间,此亦为这一流变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3.
张娜 《华夏文化》2016,(1):47-49
正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录。实录本是史学著作"不虚美,不隐恶"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文、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文学应该有艺术上的虚构才能成之为文学作品,其所反应的真实也不应是史学的实录,而是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艺术形象。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  相似文献   

4.
略议炎帝神农氏及其与中原史前农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华夏文化》2006,(4):17-19
在我国古籍及传说中,有关记载既不统一也不系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帝王世纪》说炎帝与黄帝是亲兄弟,可又说炎帝死后经过八代五百余年黄帝才继承王位,无怪乎唐代司马贞提出疑问“何其时之长也”。其次,《世本》将炎帝与神农合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5.
古住今来,《史记》研究成果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各执一端,往往妨碍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近见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给入耳目一新之感,我以为,这部  相似文献   

6.
谭宝刚 《寻根》2010,(3):38-41
<正>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补上古史资料的缺失,神话传说的采用与历史真实性的矛盾不可避免.总体看来,汉代初期的时代背景是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客观原因,司马迁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及"爱奇"的情感倾向是其主观原因,而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总原则及主旨则是取舍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形下,司马迁在对上古神话传说的取舍中不失其"实录"精神,在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同时,首次勾勒出上古史的优美画卷,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方燕明 《寻根》2010,(3):13-21
<正>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开篇即谓:"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夏本纪》并列出夏王朝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为:禹—启—太康—中康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与司马迁的历史观王双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史记》的撰写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保存了汉武帝以前的大量史料,而且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  相似文献   

11.
正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则说:"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这种源于人们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将书画作品的好坏与人的品  相似文献   

12.
文摘之页     
秦始皇于二十八年东巡海边,听信齐国方士徐福的话,派徐入海求蓬莱等三神山不老死药.但细读《史记》,却发现这次出海远不上求仙药.《史记·封禅书》写徐福带了童男童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更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五谷种种百工,即种五谷的老农及各行工匠.是不是带童男童女繁衍后代、五谷种种百工想长期定居?  相似文献   

13.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4.
《史记·五帝本纪》以《大戴礼·五帝德》为基础,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记录黄帝与舜的事迹。黄帝本传将黄帝放置于战胜炎帝、中华文明初启的坐标轴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祖,阐释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渐进过程;舜本传中特别安排的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阐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司马迁将关于黄帝的"其文不雅驯"的的神怪材料摒除于本传,而关于"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却纳入舜本传,其中可见司马迁处理神话材料时,判断史料"雅驯"的标准为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司马迁将人的历史从荒怪的神话中剥离出来,但同时对神话化历史中的历史本质的真实性有深邃的洞察。因此,司马迁对黄帝与舜神话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已超越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到达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这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之不得“圣人级待遇”,并非因为他是“刑余之人”,而是《史记》本身的原因。《史记》在汉代就曾遭禁锢,受到官方的公开指责、严厉批评和内容删削。汉代及汉代以后,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藏书之风很盛 ,藏书 ,需要有专门的藏书建筑 ,《史记》说 :“老子者 ,……周守藏室之史也。”即是说老子是周代藏书室之史 ,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藏书建筑了。藏书的数量上也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战国时 ,“惠子多方 ,其书五车。”但那时主要是竹简 ,五车书的份量也不会太多。三国时王修藏书较为有名 ,《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修家不满十斛 ,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 :‘士不妄有名。’”可见那时有书数百卷即算名士。晋代以后 ,纸作为文献载体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故私家藏书数量日多 ,张华“尝徙居 ,载书三十乘 ,”…  相似文献   

18.
<正>《史记》开创了"因人叙事"的纪传体撰史法,叙事逻辑清晰,人物点评精准,着重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太史公曰"中既有肯定的正面人物评价,也有否定的负面评价,深刻体现出中国史官治学、著史的精髓——"不为尊者讳"。众所周知,正、反面人物都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二者不可或缺,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研究《史记》中的负面人物评价对建立中国史实事求是的研究传统具有重大意义。在《史记》所载的诸多负面评价中,最高级别、最典型的莫过于"为天下笑"。在这一部书内,光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千七百多个,单独立传的  相似文献   

19.
尹树人 《中国文化》2014,(2):180-184
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