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把思政元素融进专业课的课堂,提升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以"建筑设备与识图"为例,围绕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为推动多元化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需将课程思政融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挖掘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讨了课程思政资源库在《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中的实施方法,结合PLC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PLC课程的思政资源库。在课堂上,教师引入思政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家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效果。本文基于学校当前本科助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与助产学实际课堂教学的工作情况,结合助产学的课程学习特点初步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以提升本科助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医用化学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文章结合专业特点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医用化学课程体系,提出了融合思政元素的高职医用化学教学实施策略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旨在探索高职医用化学课程建设全面融入思政理念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培育科学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延伸性专业方向课程,“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研究”具有诸多可供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作家自身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与思想性,以及作家作品的开拓性与独特性三个衡量标准,构建起以作家个案为单元设置基点,再经由“以点带面”和“以点带线”方式勾连出文学史相关知识的课程体系。在“三个标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课程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期目标,以思想觉悟提升和价值观重塑为根本目标。基于“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课程着重从人、文、事三个层面挖掘思政元素。经由上述三个环节,该课程构建起基于智—能—德三维的环形教学模式,学生最终获得智、能、德的提升,文学教育的“终身之用”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奥运精神与艺术设计为研究基础,将奥运史上出现的植物元素为研究对象,细致挖掘植物元素在奥运视觉形象中的文化内涵,剖析古代奥运植物元素的寓意与渊源,并从文化的物质性、艺术性、传播性视角分析植物对奥运视觉形象的价值与内涵,以期为丰富奥林匹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对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和设计,并提供课例,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集生活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以思政教育与航海技专业教育自然融合为前提,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结合人才成长对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要求,探索思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了教学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药学类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关乎学生走入社会或继续学业的重要课程。因此,通过应用混合式教学法,将课程思政与化学充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本文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化学课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化学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章是高中必修1教材的第四章,内容非常丰富。在本章中,将硅、氯、硫和氮作为重要的代表元素,承栽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特点、系统研究元素的方法、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也承载着展示化学学科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法和设计思想。本章共设置演示实验9个,当然可供挖掘的点还很多,可增加的演示或学生探究实验也有很多。如果利用恰当,这些实验都能加深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一流本科建设的背景,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新时代思政教育与旅游本科专业知识教育融通为统摄理念,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探讨在教学课程实践中将新时代思政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的路径:加快"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者的认知转变;充分挖掘"旅游学概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完善旅游课程思政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系统性与思政教育协同性的耦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推动高校专业化教学与创新型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并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并从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实践途径,旨在促进我国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各类学校的教师为目标,但随着国家大气候的变化,改革开放的高调进行,陈旧的师范教育体制以及固化的课程配置显然不适合社会多领域就业趋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以课程理论为依据对高师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培养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学生知识目标和外语能力目标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起到引领作用,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外语课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加入思政元素的德语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家国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德语这个工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1》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日常茶道礼俗》为例,对《高级德语》课程中借助“产出导向”的思政元素挖掘过程及整个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纯天然的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成药)是继化学药物、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品种。我们在进行包装设计和理论研究的时候,不能忽视或无视这个庞大的市场,只要拥有了消费群就占有了市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书画的意境,能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与风采,也更能体现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所表现的现代文明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福建厦门“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送王船”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过程中的身体运动是该仪式活动的核心支撑及象征之展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观促生了以肢体运动的象征寓意,以身体运动文化反应精神和心灵需求。这种肢体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政治导向功能,对村落经济发展具有可视的补偿性功能,有利于实现村落传统文化功能激活,是时代发展中村民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植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带来契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全面育人为导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进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目标,论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关键,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思政教育在教育领域的生命线地位更加彰显。理工科课程蕴含思政元素有其特殊性,以至于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地理科学专业属于理科,从专业培养的角度,选择核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本土化思政案例资源库的设计与实践,初步建成自然要素专题、文化专题、旅游专题、交通与人口专题四个专题的案例资源库,能为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对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