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小说在主题上、艺术上和情感上的“以幻寓理”、“以幻写真”、“以幻感世”,同时认为评点者对小说之“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作为典范文本,分别代表了明代神魔小说“以幻写真”和“以幻求奇”的叙事范型。《西游记》追求神异性和人性的融合,渗透其中的是作者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封神演义》专注于神异性的展示,体现作者通过锐意求新来娱乐读者的创作诉求。两种范型都深植于明代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幻中游》国内不见藏本,现存最早的乾隆本不是《幻中游》的初本。《幻中游》写作的年代略迟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秋容》的年代。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作品紧紧地扣住魏忠贤专权这一社会背景来写人物命运的沉浮及其悲欢离合,深刻地揭示了晚明政治窳败、宦官专政的黑暗政治现实。在构思上,小说从“奇”、“幻”入手,以“奇奇幻幻,出人意表”的笔墨来加强批判现实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敦煌著 《新读写》2009,(11):F0003-F0003
在取材于《西游记》的众多奇幻小说中,最红的当属《妖怪记事簿》。作品在天涯网“奇幻文学”连载后,一炮而红。作品视角独辟蹊径,语言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5.
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阐述了他对《西游记》主旨以及艺术特征的认识,对古代小说理论中真与幻的问题探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学术界所公认。袁于令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言佛不如言魔”的论点,它揭示出小说人物塑造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6.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7.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几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全部特点,它与流浪汉小说在小说叙事的技法上“惊人地相似”,并且两者差不多出现于同一时代。可是,尽管中国出现了《西游记》,流浪汉小说这种形式却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形成“气候”,这令人遗憾的事实自然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前,奇幻小说研究方兴未艾。在当代奇幻小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奇幻小说的文体界定、创作现状与批评历史;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力图对奇幻小说作一统观全局的观照,认为“禁忌“与“架空“世界是理解其主要特征及意义的关健,并指出奇幻小说不仅是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幻想类小说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以幻生奇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系统中重要的审美观念。明清小说批评家指出,以幻生奇是幻想类小说的艺术特质,体现出创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实现幻笔之奇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于塑造奇异的人物形象、构织离奇的故事情节、营造奇谲的神幻场景三个重要层面。幻想类小说审美意蕴的实现体现在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小说批评家对以幻生奇的审美意蕴的多维思考,增强了幻奇审美观念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从郭敬明的《幻城》打响了我懵懂的少年时代第一炮,曾几何时,小说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洗刷不去的一部分。记忆中五十好几的语文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当年的她是如何如何地废寝忘食,这厢的少年们正悄悄远离传统文学,踏入新小说的别样领域。玄幻、奇幻、言情、耽美,色彩斑斓,“80后”的小说,面对你,我们又给出怎样一个评价?  相似文献   

12.
化蛹为蝶——论青春文学中小说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文学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初露端倪到当下成为中国文学里的一股浩然势力,经历了一场“化蛹为蝶”的嬗变。通过选取郁秀,韩寒,郭敬明及他们的代表作《花季雨季》、《三重门》、《幻城》来解读青春文学中小说的嬗变,具体分析其嬗变的原因并探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抒写现实生活,又不类同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中,似乎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曾有过种种的探讨,产生过不同的解释。明清两代评论家认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理,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还有人认为书中是阐述“三教合一”的心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人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提出诸如“起义说”、“斗争说”等。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视角,《西游记》是大成于人之手的,其作吴承恩在其中倾注了大量情感,此书不可能不融进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社会清醒尖锐的批判与思考。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武侠小说是中国式的成人童话,那么,《魔戒》、《哈利波特》这类被称为“奇幻文学”(Fantasy Literature)的小说毫无疑问可称为欧美式的成人童话。似乎在一夜之间,这个以《魔戒》、《哈利波特》等为突出代表的新文学类型的小说,几乎吸引了所有年龄层读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因其众多纷繁的妖魔而被鲁迅定义为“神魔小说”。作者在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中,为我们展示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妖魔形象,他们或是自然生长而成,或是天上下凡者,甚至还有与神佛有亲属关系者,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6.
依据心理动力定型理论,以现实生活中的画家蒙克精神分裂后仍能创作出《呐喊》、凡高精神失常后仍能创作出《星月夜》这样的旷世杰作为佐证,对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张洁笔下的金乃文和余华塑造的“疯子”的悖逆表现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这些文学形象,“疯”前的大脑皮层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的反射系统,“疯”后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引起条件反射,能将沉于心底深处的认识(知识)下意识地自动化般翻腾出来,从而使这种人虽疯了,但能在各自所从事工作的领域中创造出奇迹来。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内蕴呈现为“形”与“神”完整统一的、“一多相摄”的结构体。而传统的《西游记》研究却普遍地忽略了它的“神”直接来源自明中叶现实生活的内容。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小说中唐憎师徒的形象塑造亦都是以当时活跃于市井间的民间宗教家为原型的。孙悟空的奇幻历程正是这种宗教生活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升华。孙悟空形象中蕴藏的深刻的宗教精神是明中叶民间思想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小说的审美特质的奇幻性首先表现在审美的“不奇之奇” ;其次表现在审美表现的以“笔”为奇。  相似文献   

19.
对古代小说审美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明代以前偶然出现的小说文体意识,不过是模糊、不自觉的闪现,而在明代中后期对小说审美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高潮,这在明代小说序跋中有丰富、具体的展现。归纳起来,明代小说序跋探讨小说审美性,有“奇”、“幻”、“趣”、“异味”、“精严”等范畴概括,对清代小说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肯定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