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明创作的《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且在明清时期受到广泛的推崇,究其原因,是《琵琶记》宣扬了"子孝与妻贤"的封建礼教。在《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高明就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和"只看子孝与妻贤"。然而,高明在宣扬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有所批判;在塑造"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的悲剧性;还有"忠"与"孝"的矛盾,"理"与"情"的冲突。《琵琶记》在这几方面表现出了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论语》所蕴含的诸如“仁”、“忠”、“恕”、“孝”、“义”、“勇”、“敏”、“宽”、“恭”、“中庸”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规范,在内容上是朴素的,在价值上是普世的。当今大学生应从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教育引导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便于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3.
忠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二者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古以来,"忠"和"孝"的含义颇为广泛,本文仅限于探讨"忠君"之"忠"与"事亲"之孝.西晋初年,李密以尽孝祖母为由婉拒晋武帝诏征,得到允许,并嘉其行,从中反映出西晋忠观念的淡化和孝观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遂"的"志"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其二,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其三,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四,认为"勇"是统摄于"仁";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5.
《七侠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侠义之士,讴歌和赞美了其"侠之忠"与"侠之义",并且使这些侠士及其侠行、侠节,侠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核心和主体。作为"侠士"的代表人物,展昭的形象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初读《七侠五义》认为展昭只是"侠之忠"的刻骨追随者,但是在深入了解作品的的写作背景后再读这本书,则发现展昭身上所体现的是另一类"侠之义",展昭就是"忠义两全"的完美结合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可谓男性集权制社会 ,男性在一切领域都优越于女性。但是封建道德对人的精神个性的束缚 ,使男性与女性处在同样被排斥、被损害的地位 ,社会解放是他们共同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孟子之孝同异并存.孔子首次将孝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侧重从个体-家庭道德的角度强调孝、仁一体并重;而孟子则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侧重于从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把孝道提升为尊老的公德.这两个侧重都以父权制为中心,因此彼此是凝聚、结合的,其焦点在于对父道的敬重.这种敬重从敬养之孝、不辱之孝到大孝之孝,或从基本层次到理想层次,相通互补,顺次提升,显示出孔孟之孝乃至整个儒家孝伦理倡导的孝顺和尊老的精神主脉.  相似文献   

9.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并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宗法制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统治中国达数千年之久。而宗法制度下的一夫多妻制,作为这种社会机制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其历史之长,生命力之顽固,不能不令人深思;尤其是它对封建体制,封建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认识封建社会的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这里仅就其实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一夫多妻制是一种具有严格等级规范的婚姻制度。所谓一夫多妻制,是指一个男子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定配偶,且配偶之间又有严格等级差异的一种婚姻形式或制度。等级差异是它的根本特征。一夫…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的精神产生和变迁进行研究,旨为揭示武术精神之根本,兴我中华。为当今物质的社会理智的辨析现代的武术精神,并探寻精神的驱动力,重新激发武术的能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武术本质精神引申出的战争精神,发展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竞技精神。2)从社会大背景影响武术产出的为统治者建功立业的封建政治精神,发展为现代武术的民族精神。3)武德应与社会大背景润泽出的不同时代和形式的伦理道德精神融合创新发展。4)应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为依托,创新发展武术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2.
摘要:镖局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强势价值与功能的集中展现。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镖局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镖局是特殊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催生以及经济演化的结果,武术搏击护卫价值的强势显现是镖局的基本入世态势;镖局的产生具有地缘、尚武和诚信三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属性,在运作模式上主要体现为宗族属性和关系属性;镖局与镖局文化的出现促使习武者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文化的扩布;促使崇尚强者、尚武精神与社会软性控制的文化元素在武术文化中进一步融入;在传统的道德伦理约束之下尚武、谦和、隐忍、诚信、无畏、正义、助人的镖局文化精神与武术文化精神相互融通;诚信教化、关系互动的社会属性与武术文化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研究视角,对处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化”的武术与“艺术化”的武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以“竞技”和“审美”作为各自的导向;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消费的转型,可以以“艺术化”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出场”方式,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武术能够逐渐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回归大众主流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因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朝前期的“仁德”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为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提供了物质保障;政局无论稳定还是动荡,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武学著作的形成、养生理论的影响、外国文化的传入又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备武学是一门文武兼备的武术文化流派。五十多年来通备武学在全国"武术之乡"武山县得到了大面积的普及与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但进入21世纪以来,通备武学的传承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通备武学传承后继乏人,武学绝技面临失传,支持武学活动的硬件与软件不足。出现这些问题有通备武学自身传承理念和传承方式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文化政策缺失及商业化冲击等原因。转变保守的传承观念,改进传承的方法和手段,制定通备武学品位制考评制度,因材施教,加强武术协会和政府的沟通,发扬和挖掘通备武学的文化价值,是促进通备武学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一部杰作。它对封建社会末期儒林中的腐朽与黑暗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之所以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重要一点与这部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分不开。作家善于将日常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各种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与提炼,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从而达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生机制、演进过程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此管窥出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武术文化的民族性、哲理性、历史性、地域性和保守性.同时还指出中国武术在现代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