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慧 《今日科苑》2017,(5):16-26
5月7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发布讣告称,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了时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本杂志邀请特约记者张慧撰写《吴文俊院士:中国数学的旗帜》一文,以此表示对吴文俊院士的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2.
吴文俊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老一辈数学家,50年代他曾因在拓扑方面的突出工作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初开始从事计算机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几年来,他从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人手,在世界上首先创立和发展了机器证明理论,这个理论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文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他强调自主创新,在拓扑学、中国数学史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深刻性、奠基性的工作。他关心中国数学的成长,把握着中国数学的发展方向。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在数学研究中找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吴文俊对中国数学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是获得了今年的中国最高科学奖,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吴文俊”这个名字。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已饮誉国际数学界。他在“现代数学女王”——拓朴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被称为“拓朴学大地震”,将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1956年,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天的中科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正>在2002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前,除了数学界,知道他的人还非常少,他不但不和媒体打交道,甚至连身边的人他也不会凑得很近。90岁后的他依旧时常光脚穿皮鞋在家走动,说这是懒人最好的锻炼方法。他满头银发,胖胖的脸上架一副眼镜,高兴时脖子一  相似文献   

6.
<正>1960年,钱三强点将把他调进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百米高的铁塔上爆炸的方案。他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96岁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20多年时光献给茫茫戈壁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大智为师 吴文俊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先生到学校登台授业,至1964年因参加"四清运动"而离开讲台。访谈中,吴先生首先回忆起引导他走上数学学术道路的几位良师,之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大任教时一些往事,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先生到学校登台授业,至1964年因参加"四清运动"而离开讲台.访谈中,吴先生首先回忆起引导他走上数学学术道路的几位良师,之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大任教时一些往事,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让人很难与这位笑容可掬的88岁老人联系在一起. 他是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院士.2013年1月18日,他登上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是郑哲敏工作了近60年的地方.他在接受采访时穿着寻常衣服,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笑容中透着亲切和孩童般的天真,很容易让人忘记他是中国力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  相似文献   

10.
2月 1 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 ,江泽民主席首先为获得 2 0 0 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颁发由他亲笔签发的奖励证书和奖金。这是我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 ,首次获得该项奖励的两位科学家。吴文俊系著名数学家 ,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70年代后期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此外 ,在中国数学史、代数几何学、对策论等领域也有独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事件:8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指导,厦门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峰会开幕,全国362支队伍995个项目角逐数月的人工智能大赛同时揭晓。"阿里巴巴知产保护科技大脑"获评"人工智能创新之星",成为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峰会上的"热搜"。  相似文献   

12.
9月14日,全国科普日大幕开启。此后7天,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开展了七大系统活动,一盘盘"珍馐佳肴"不断呈上前台。弹指惊雷,白驹过隙。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一年后,主题为"科学技术普及,你我共参与"的首届科普日应运而生。蓦然回首,不经意间,科普日已迈入第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思想先驱,他一直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宣传他的思想和主张。为了救亡图存,他摆脱了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奋斗的"大民族"意识,一步步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行列。  相似文献   

14.
首届"高交会"闭幕后,国内某著名大学的校长讲了这么一句话:"99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台独分子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另一件是深圳举办首届'高交会'".  相似文献   

15.
鲍海波  付鹏 《今日科苑》2008,(11):31-32
20世纪1952年初,已辍学3年的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幼钟爱的课堂,那年他16岁。25年后,他主持"我国褐飞虱迁飞规律及预测预报"课题研究,成果丰硕,1986年5月15日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前的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忧国忧民,依然奋战在"虫口夺粮"的第一线。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程遐年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被外界誉为中国"天才少年"的小爱迪生李晨天在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之后,又一次在美国"全球创新体验营"挑战赛中获得了最佳项目奖。这个17岁少年一时成了科学界名人,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李晨天5岁设计"光控灯笼",9岁造出"无氟电子冰箱",12岁发明"太阳能户外井盖管理系统",13岁研发"可编程云物联终端机及操作系统"……如今,他小小年纪就已取得多项专利。为了探寻李晨天的成功之道,记者慕名采访了李晨天的母亲。记者问李晨天的母亲:"你是怎样培养出天才少年的?"李晨天母亲苦笑一声说:"哪是什么天才少  相似文献   

17.
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5月8~1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贸易"的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下简称上交会)。为期4天的首届上交会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和促进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知名科技企业、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参加,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技术贸易的特点以及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趋势,也凸显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1月16日上午,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永志,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刘云山首先来到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家中,关切询问吴文俊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表示钦佩。吴文俊建议坚定对我国数学发展的信心,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刘云山说,科技工作者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报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把人生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摄影与“荷赛”作品的差距汪诚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级别最高的大赛。1956年首届至1996年,已历39届。每届平均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名左右的记者参加。选送作品均在5000幅以上。1996年的39届,计有62个...  相似文献   

20.
正5月30日是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向科学家致敬的日子,钱学森、邓稼先、吴文俊、黄旭华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成为人们"追星"的对象。人们总是要问: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尤其是,那个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他们是怎么运算、模拟、设计的?用算盘吗?还真是。从算盘到超算"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至今仍珍藏着的一把前进牌算盘。许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点点算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