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仅仅一年多前,《金融时报》让我接手北美汽车专访业务,我没敢说“不”。这似乎是个极好的机遇,此外,刚进入报社三个月就说“不”似乎也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姑娘     
自从“小姐”这个词被扩大化解释以后,“姑娘”的含义似乎也丰富起来。多年以前,有人对我说:“你可真是个痴情的姑娘。”我对此赞美十分惶恐,因为我并不痴情,更重要的是,我自觉早不是姑娘了。从大学出来后,一水儿平板直发都让我觉得有装嫩之嫌,而一声姑娘,更是宛如往我身上泼了瓢绿漆。  相似文献   

4.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6.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5):135-137
艺术中的“真实”问题,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似乎说不说已无关痛痒。可转而一想,牙老了,却不掉,必有其不掉的道理。依我看,“真实”就是这么一颗“老牙”,不想不碰不痛,越想越碰越麻烦.麻烦的是,似乎搞不懂它究竟是个啥“玩意儿”。用句专业的话说,是“真实”的属性不甚明了. 往往,越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说起来才越有趣.容易说清的问题,就容易让人觉得没味道。恐怕,这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理由. “真实”,在影视理论和创作中,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也是一个时常被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我无心引发或继续这些讨论.因为我觉…  相似文献   

7.
原本就以一身正气的儒生形象立足屏幕,现在似乎愈发奔着“高大全”的路线而去——濮存听却说,“我反对把我当作一个楷模型的人”。  相似文献   

8.
务力 《新闻三昧》2005,(8):55-55
前不久写过一“画龙点晴”,指出新华社推出的“永远的丰碑”栏目,每天一篇,各报几乎都加以刊登,并配人物照片,对我党革命前辈与英烈的丰功伟绩加以介绍,很受读欢迎与关注,但登稿时似乎只有人民日报在每个革命先辈名字前加一个题眼,如“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这样很好,等于起了一个引读的作用,我称为“画龙点晴”。  相似文献   

9.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0.
逛街的一项“益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前卫叛逆与众不同走在潮流前列而自称“新新人类”的人,逛咖啡屋鲜花店歌舞厅之类浪漫里藏刀的地方更甚──就我而言。 我不知“新新人类”原意为何,大约同“作秀”一样是源于香港的舶来词,在逐渐流传中变了味儿,似乎言行怪一些样子坏一些就成了“新新人类”。 一对头发枯黄服饰怪异的“新新人类”从咖啡屋走出,我早已见怪不怪。头发是不能落伍的,于是“新新人类”们纷纷易黑为黄或棕。枯黄的头发配上一张因各种原因而苍白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难民把头发里的营养和水分拧拧吃喝了…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就读时,每当听说某某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时,那种自己想尝试的心情也就越急切了。于是,刚刚告别菁菁校园的我就忙于爬格子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似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2月份,我那仅有二三十字的“青春寄语”终于在《人民铁道》发表了。至今我还记得,在邮局取那“六元”时,邮局的一位女同志将我瞅了又瞅,似乎那汇款单上的名字不是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3.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1日上午11时许,室外阴雨绵绵,室内墨香阵阵。我正在客厅兼书房的画案旁,手把手教两岁半的外孙女学写毛笔字。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的女儿王晓冰,忽然推门进来,一改过去回家先逗小孩的欢快喜悦,声音低沉地对我说:“爸,穆青逝世了!”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追问:“是什么时间,真的吗?”女儿回答:“是真的,上午刚  相似文献   

15.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我们的目光立即被两位“人物”吸引:其中一位是身材魁梧、面相饱满的刘长乐,一身红衣白裤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位是一尊高大的“布袋和尚”塑像,眉开眼笑,格外喜人。看来看去觉得“两人”有颇多神似之处。刘长乐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带着他惯有的“布袋和尚”式微笑,大着嗓门说道我有一个“昵称”叫“大佛”!屋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听上海的评论家吴亮谈论西北的“封闭”,我不知其“封闭”之说何所指,心下颇不以为然。在我的感觉中,西北并不封闭。借助书刊、报纸、电视,西北人照样耳聪目明,一夕而知天下事。   十年后,一番游历归来,才觉出事情的异样。   从京都深入西北,就好像是从一个人声鼎沸的都市,来到了边陲小镇。这里的宁静似乎怡人心脾,却又非常可怕。人在其中,耳不聋,却似乎什么都听不真切;眼不花,却似乎什么都看不明白。距离原来是这么厉害 !  小镇子的一个特点是,人皆不关心外界的事情,只注意镇上的杂闻。一件小事说来传去,…  相似文献   

17.
“策划”一词,近年来在新闻界似乎颇为走运.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许多媒体乐此不疲的事。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大量来稿.发现这种情况地方媒体尤甚。  相似文献   

18.
我在图书馆工作18年了,今年50岁,所谓“知天命”之年,感到自己与图书馆,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份G大概10岁时,我在家乡读小学,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县图书馆,我马上为图书馆所吸引,随后成了一位小读者。后来到广州读中学,自然是校图书馆的常客。高中时一次暑假,我曾盗用全班  相似文献   

19.
肖先治 《新闻窗》2007,(6):94-95
我还在当学生时,就喜爱文学,担任过语文课代表,也常常“舞文弄墨”。但似乎命运会开玩笑,我在上大学时,没有报考文科,而选择了师大的数学专业。参加工作后,又碰上“文化大革命”,在这种非常时期,学非所用,是司空见惯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职业病”三种路景云一提职业病,总给人一种泛化的感觉,似乎各种职业都有一种职业病,这当然是一种错觉。编辑这一行有无职业病,恐怕没有必要去进行探讨。不过,有些现象我觉得是和编辑这一职业有关的。下面提到的所谓“职业病”,编辑同仁未必首肯。但作为值得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