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能源市场对中东北非地区的依赖度极高,且中东北非局势严重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表现在国际石油供应、国际油价走势、国际能源通道运行.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而中国石油安全实为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安全,因为中国严重依赖中东北非地区石油进口,且在中东北非地区油气投资已成规模,所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要求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稳定.应该从多角度审视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宏观把握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发展,微观分析潜在风险的存在,预期高油价或成为未来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对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的争夺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谋划能源战略。其中,美洲大国的能源政策已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走科学发展之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3.
郭炜煜 《天中学刊》2011,26(3):73-78
当今世界对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的争夺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谋划能源战略。其中,美洲大国的能源政策已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走科学发展之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鉴于能源因素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关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级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拥有全球能源利益。近年来,俄罗斯在全球层面广泛参与国际多边能源合作,在区域层面继续深化与各能源主体的能源对话和双边合作,努力扭转与西方在中亚能源较量中不利局面,并全力进军亚太能源市场。俄罗斯在"八国集团"的框架内倡导建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协调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融入世界能源一体化进程,为实现经济崛起和国家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亚地区是除中东地区以外,世界上能源储量最为富足的地区之一,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激烈的能源之争也在所难免。作为一个能源紧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与中亚良好的合作基础,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保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能源结构、能源布局、能源战略、能源人才、能源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五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评判;运用关联分析法对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开采、能源人才分布、能源储备、能源技术发展、能源人才培养以及能源环境情况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能源战略与能源安全的关联性最强。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构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现代工业高度依赖、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资源。在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能源安全可以转化为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当前,中关两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对国际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增强,使得两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矛盾与摩擦日益尖锐,给两国关系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对此,应从能源安全视角出发,分析中美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冲突与合作,推进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能源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审视维护中国能源安全课题中最受关注的原油进口和中国石油企业在境外开发原油资源的问题。认为,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思路应该超出能源(尤其是石油)进口问题本身,进而将对能源安全的忧虑转变成主动驾驭中国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互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能源法功能维护的目标是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立法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能源法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并且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5,(3):59-63
油价下调的福利背后事实上是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拷问。油价跳水的根源在于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兴盛,美国与OPEC之间的石油竞赛体现深层的政治博弈,俄罗斯等能源大国也参与其中。过分融入和依赖世界能源体系、缺乏"独立"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漏洞,因此面对油价红利更应做出危机之下出路的探索。石油安全风险和能源结构调整困境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软肋,切实风险应对策略需根植于能源法之中,立法亟待革新、重构,对于能源安全漏洞的填补也需回归能源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石油能源危机逐渐凸显,油价也随之不断飞涨。石油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经济发展变量问题,而日益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和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文章立足于对当前世界石油能源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外交定位,分析了新形势下新的石油能源安全观,阐明了我国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缓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迅速增加,军事对抗不断下降,虽然地区性的局部冲突不断发生,但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的可能性在不断下降。同时,由于信息革命的带动,全球化的发展更加迅速,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紧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非传统性的安全因素对各国的安全形成了新的挑战,促使各国的安全观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对军事、政治等硬安全、宏观安全的关注转移到对经济、文化、环境等软安全、微观安全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关注上来,更加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相互依赖,追求世界实现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13.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明显,能否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周边地区;解决中国石油安全保障的思路,须从周边环境着手;中国应通过外交努力,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石油合作,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寻求稳定的油源和开发新的运输通道。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国际安全形势呈现总体和平、稳定与缓和的局面,双边特别是多边安全对话十分活跃,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取得进展,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局部战乱、动荡和紧张有所加剧。2006年是中国外交的丰收年,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布局趋于“均衡、有序、务实”,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论是指导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指导思想。根据胡锦涛和谐世界的理念,笔者提出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变竞争为合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通过卓有成效的对外能源合作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建立区域能源联盟,在此基础上同美国、欧盟建立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具体可通过成立超级大型石油股份公司,由不同国家的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开发、分配、购买、运输石油,从而平抑石油价格,保障能源安全。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成立能源部,下设对外能源合作司;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公司化运营模式;建立国际石油区域联盟制度,进而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制度;建立能源合作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以上制度,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欧盟等形成一个巨大的战略利益集团,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及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谈起,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冲击与威胁,当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发生变化,不仅仅指军事安全,而是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以及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我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限于对外部世界的消极防范,而必须将国家安全与国内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联系起来,同时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稳健的制度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家安全才会有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国家综合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问题的大量出现 ,国家安全的传统内涵受到了巨大挑战 ,各种新的国家安全理论便应运而生 ,综合安全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分析了综合安全的内涵、产生背景和原因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