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保顺 《中学生阅读》2004,(10):38-39,42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文学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情文”“美文”。据统计,近两年高考考生中采用散文文体者高达20%。如何写好散文呢?通常我们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就散文的总体而言,只凭这一句话并不能学好散文的写作,学好散文的写作要具体地学习散文的笔法和语言,散文的结构就是散文笔法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用人问题上,“大材小用”是屈才,自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在写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大词小用”则犹如生花的妙笔,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却是值得称道的。舒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语言活泼、幽默,充满情趣,与作者成功地运用“大词小用”的技法密切相关。现撷例赏析,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情趣,情趣就是情与趣味的结合。那么什么是趣味呢?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趣者,兴会、兴趣也”;“味,指滋味,味道”。可见,兴趣是一种把玩对象的愉快心态,它与情感结合而成的情趣,便是一种把玩对象的愉快的情感体验了。有人说:“过分外露的抒情,不但显得无情,而且显得无趣。道地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情与抒情诗中的情之不同,就在于情与趣的结合。”因此,“散文的上乘常是情趣交融的。”这说明情趣对于散文创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在高校散文写作教学中,散文写作主题设立仍不乏“这是一个粉笔点”的思维定势。为散文创作发现审美的路标,在散文写作训练里,更应该从散文自身的角度,突出主题的多样性和哲思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亮”,是指语言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中学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还能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而对议论文,则认为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去“粉饰”,结果语言常失于枯燥单调、苍白无力。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要想以理服人,同样需要文采情趣。文中有几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的妙语,可使全篇生色。  相似文献   

6.
乌篷船     
周作人 《广西教育》2006,(1C):57-58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这一特点得以体现在《乌篷船》中。《乌篷船》采用书信体形式,是自己给自己写的回信,颇有情趣。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乌篷船”这一写作视角,在与自己的书面交谈中,既写出对江南水乡的风雅稚趣,又体现出作家悠游闲适的情态。散文家追求平和冲淡的笔渊,语言素朴自然,文字苍劲有力,信笔所至,娓娓道来,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7.
罗妙嫦 《广东教育》2005,(12):10-11
“内容空洞,矫情假意,不屑于面对真实的自我。”这是2005年高考评卷场中多数老师用来评价高考作文的话语。对“纪念”这话题,不少考生或编写他人的故事,或大谈人生哲理充任教育者,或故作高深写一些晦涩的“散文”,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因而才有如许评论。  相似文献   

8.
王彗彗 《考试周刊》2013,(85):20-20
散文的“情趣”是指其在反映生活时所显示出来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意趣。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它们绘声绘色地表现了生意盎然的情趣,清新灵动,惹人喜爱。读起来上口,评起来美妙,情趣是散文的本质特征,如今超达深远的情趣成为现代散文的美学追求,对现代散文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大纲中强调的重点.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审美情趣和能力却被忽视.本文就试从散文自身的审美特征来浅谈散文审美视野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快满三十年了,三十年来的散文创作和理论一直处在纠缠不清中。八十年代的主声调是破除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说。肖云儒1961年提出这个学说的时候,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但这个学说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是“破”疯了的时代,是西方文化横扫大陆的时代,是喇叭裤和哈蟆镜饥不择食的时代,已入中年的肖云儒遭遇炮轰就在所难免了。因为“破”的一方认为他这个理论是60年代歌颂性散文写作的一个标志性词语,杨朔、刘白羽的创作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好注释,这是散文写作旧秩序的反映,也是束缚新时期散文写作的框框。  相似文献   

11.
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是一篇情趣理趣兼而有之的散文。文章的结束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被冰心老人誉为“深澈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文中的一幅幅充满情趣、和谐美好的画面亦使人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12.
小巷世界     
朱金晨 《中文自修》2006,(12):44-45
散文本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关键的当然是神。所谓神,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至真至善。方能打动读者。所以,我个人以为:散文创作更应是一种主观色彩非常强烈的艺术实践。但仅有了情还是不够的,尚须有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散文本质是“情趣”。文章写得如同白开水,寡情少趣的,又有谁会来读你的文字。 一篇好的散文,总是作者在创作时充分地将深沉的思索。交融于形象与情趣之中,思索着人生的价值。所以也只有这样的散文,会给人们更多的启迪,也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写了那么多年敝文,真正要总结出个ABC来。说来道去,也就那么几句话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散文,内容美、境界高、情趣雅、理趣妙,有美文之称。但美文不好教,不好学。传统的散文鉴赏教学或是追本求源、条分缕析地探讨与诠释,或是仅在细枝末节、片言只语上捕捉文意。这两种做法实际上只是“解剖”和“臆断”,是对美的破坏和蹂躏!下面,结合自己理论学习的心得和教学的一点经验,谈谈如何上好现代散文鉴赏课。  相似文献   

14.
黄兵 《中学文科》2005,(8):57-58
中学写作教学内容主要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散文的写作指导常被忽视。据统计,考场优秀作文中散文约占50%,平时文体不限的作文也有很多学生写散文,可见,学生对散文“情有独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散文教学,而应该加强散文写作的指导,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指导。进行散文的写作指导,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相似文献   

16.
散文往往形散神聚,在写作主要内容的同时还会写其他内容。如果把散文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散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些非主要内容就是大树的枝丫。我们把这些非主要内容称作散文中的“旁逸斜出”。“旁逸斜出”虽不是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却使散文显得内容丰富、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7.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2010,(6):24-24,25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9.
读一篇好散文,常常使人如品香茗.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意境的美;二是语言文字和文体形式的美。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散文家碧野曾说:“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练。”可见,语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一切文类的基础,就像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散文的特色,就在一个“散”字,“散”的意思,是拘束少,可以随便、自由,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我们的日常生活琐事,都可以融入散文的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