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主撰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上、中、下三册,以下简称<编年>)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编年>是该社隆苇推出的大型文化遗产出版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一辑(共17种)的主打作品,参考文献达1600余种,篇幅近500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科举文学编年.  相似文献   

2.
<万国公报>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教士非常关注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教育,他们批判科举考试内容的僵滞狭窄、空疏无用,提倡用实学来选拔人才.<万国公报>暴露了科举制度弊端,增强了变革科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很多,但直接导致其屡试不中的原因却缘自于考中秀才时清代大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而正是这“赏识”导致了几十年的科举路上蒲松龄科举文章写作的“偏离”。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婴宁>作品主人公性格特征入手,揭示了作者蒲松龄对人性美的构建--自然纯洁、富于智慧,并从蒲松龄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审美历史传承及社会理想等方面探析了作者审美取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秋胡变文>中增益的部分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科举的一些思想.从习经的情形,变文中<孝经>的排列次第,"三史"、"九经"观念的兴盛,以及明五经集中出现的情况看,<秋胡变文>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只能是在天宝时期,其下限至元和年问,即中唐时期.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秋胡携<文选>确实是应付科举的需要,它是这一时期<文选>兴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向悦 《文教资料》2008,(23):14-15
<聊斋志异>中那些或人间或非人间的女子,几乎都具有花一样的容貌和心灵.蒲松龄往往以花和花香比喻之象征之,寥寥数语,即形神俱现.即使有的没有如花的容颜,蒲松龄也用花香将女子的才德双馨暗暗点出.这些女子是<聊斋志异>世界中的人物艺术形象的主体,是真善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陈叶斐 《文教资料》2008,(28):208-210
蒲松龄和霍夫曼虽然身处不同民族,但却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这使得他们创作了很多充满神秘和怪诞的短篇小说,并且在世界上获得很高的赞誉.本文将以蒲松龄的<罗刹海市>和霍夫曼的<金罐>这两篇作品相似的奇幻描写作为切入口,揭示出小说中隐藏的现实批判主题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为主体的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之所以穷毕生之年而有意识为此巨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平遭际直接而密切相关的.这一点可说才是蒲松龄最主要的创作动机,同时也是<聊斋志异>这部狐鬼作品之所以处处充满着一种愤激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阅读·参考] 文章选读 一、狼 蒲松龄 (按,本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原人教版九义初中<语文>第一册将它编入课本,广大教师熟知,兹略而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