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从1936年到1948年,共印了32版,读者数以万计。韩树英主编、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哲学》,就连有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都能看懂。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编写一些介绍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看来,理论是可以通俗化的。理论书籍都能写得通俗,报纸上的理论文章更应该向理论  相似文献   

2.
谈写作(七)     
研究规律的基本方法(续二) 初步懂得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首先需要大量的通俗化的哲学知识。抗战初期,有一个自发的学习新哲学的高潮。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他同郑易里翻译的《新哲学大纲》传诵一时。解放以后,苏联的哲学著作被大量地翻译过来,给学习哲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哲学著作给人以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多半都是复述经典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出版》2015,(2):2
黄洛峰(1909~1980),云南鹤庆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昆明设立云南书报社,以此为据点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李公朴、艾思奇、郑易里等人在上海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后改称读书出版社)。不久,应艾思奇邀请,黄洛峰加盟该社,出任经理。黄洛峰注重哲学著作和通俗读物的编辑出版,如《大众哲学》(艾思奇著)等,多次再版加印。1938年,在黄洛峰推动下,首版中文全译本《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由读书出版社出版,一时传为佳话。此外,黄洛峰组织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从1936年到1948年,共印了32版,读者数以万计。韩树英主编、198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哲学》,就连有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都能看懂。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编写一些介绍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看来,理论是可以通俗化的。理论书籍都能写得通俗,报纸上的理论文章更应该向理论通俗化方向努力。既然,理论是可以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已十二年了,现在又重印他早期的有名著作《大众哲学》,使我们心情激动,对他无限怀念。艾思奇同志在中学时代就很爱好哲学。一九二六年冬他中学毕业后来到南京,和他哥哥同住。他哥哥是个革命青年,有一天反动军警忽来搜捕,其兄不在,将他抓去。后在亲朋营救下,他恢复了自由,就到了日本东京,和我同住一屋。学完日语初级课程后,他买了一本日文本黑格尔哲学,作为进修日语的主要读物。我当时对哲学一无所知,认为在备考时期不该如此浪费时间。他说他爱哲学,借此容易搞通日语,一举两得。不  相似文献   

6.
《出版工作》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1期上发表的杨伦春同志的《呼吁成立中国图书邮购社》的建议,我们认为很好,也很重要。邮购业务在我国是一项值得开拓的业务,它是传播图书信息,充分满足读者需要,解决“买书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一些出版社和书店现行的邮购工作,虽然在供应读者需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确实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日益增长的需要。邮购工作还需要继续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省腾冲县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1]8,被誉为"大众哲人".艾思奇1932年初到上海,1937年8月离开上海奔赴延安,在上海生活战斗了近六年的时间.这是艾思奇革命思想从自发到自觉、从激情到理性、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六年,是其从一名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进步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战士重要转折的六年,代表作《大众哲学》正是在上海时期完成的.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同走进艾思奇在上海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8.
1934年,郭大力与王亚南开始翻译《资本论》,很快得到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杜的支持。该社负责人艾思奇、黄洛峰、郑易里等,早就想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文全译本,得知郭大力与王亚南以翻译《资本论》为毕生志愿,喜出望外,即由艾思奇出面,同郭大力签订了出版合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陷入一片混乱,郭大力返回江西老家,王亚南也避居异地,两  相似文献   

9.
陶膺 《出版史料》2010,(4):27-31
1949年7月,我进入上海三联书店《英华大词典》编辑室,在郑易里同志的指导下做《英华大词典》索引的编辑工作。1950年7月调来北京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分配到范用同志主管的期刊出版部校对科工作,1952年随范用同志调到总编办公室做编辑业务管理工作,一直到1991年1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在范用同志手下工作了四十年。  相似文献   

10.
(一) 1938年春天,我和陈洪涛、杨希濂以及我的堂弟宗涛等一群青年,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投奔革命胜地延安。到延安后,经抗大教师杨宪吾介绍,我们进入抗大三大队学习。虽然学习训练很紧张,生活很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初到延安,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艾思奇讲的哲学,是根据他自己写的《大众哲学》讲的,深入浅出,还能听懂。张如心讲的政治经济学,我却听不懂.我问同班的同志,什么叫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他形象地给我讲,铁匠打铁是劳动吧,木匠做工也是劳动吧,铁活与木活不同,就是具体劳动;但他们都在干活,都是劳动,都能创造价值,这劳动的共同性就是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艾思奇《大众哲学》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基本范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燚 《传媒》2002,(6):33-34
2001年,中国期刊市场重新整合。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期刊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变,刊物品种日益增多,《好日子》、《风韵》、《少年文摘》、《读者欣赏》等一批新刊先后创刊,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空间在各领域进一步细分。大众期刊为走出面临的尴尬局面,针对读者阅读追求新、快、美的阅读心理的变化,刊社在不断提高刊物内文质量、包装质量,赋予设计新意的同时,对刊物的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者》是传统大众刊物,2002年的发行量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2001年同期相比,订阅量增长了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96年第8期刊载的《杨献珍错对艾思奇》一文,是从《炎黄春秋》杂志1996年第3期温济泽同志所写的《我所认识的艾思奇》文章中摘编的.  相似文献   

14.
读社的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后来改名读书出版社,以下简称“读社”),自1936年成立,到1948年与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合组三联书店,只有12年的历史。而读社的前身应追溯到《读书生活》半月刊。《读书生活》上所发表的文章,1935年底开始被编成书,于1936年用“读书生活出版社”名义出版,第一本书即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发行不久便被查禁,经过一些修改,改名《大  相似文献   

15.
一项受欢迎的工作为读者办理邮购服务,是我国进步出版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韬奋先生1930年9月就在《生活》周刊社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为读者代购代寄图书报刊等。韬奋先生后来说“它可算是生活书店的胚胎”。1932年7月,生活书店成立以后,一直设有办理邮购服务的部门,非常重视邮购工作,对为读者服务和生活书店自身的发展壮大,起了相当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一张报纸从吸引读者注意,到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和购买,需要怎样的跨越?笔者曾负责《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下称《军事特刊》)4年多,在社、部领导的带领下,和编辑们一道进行了一些探索。《军事特刊》发行量每年增幅都保持在10%左右,到2011年3月,发行量达23万份。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天,我去黑龙江省农科院联系购买种子事宜,顺便到哈尔滨《农垦日报》社看朋友,却被他们订阅的《新闻三昧》杂志吸引了,我便索性找来几本看了起来。几个熟悉的栏目令我惊喜:原来的《通讯员园地》现在叫《笔友自助餐》,内容较前更广阔、更精彩了。一个个作者的不懈奋斗的心路历程,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的勇气,抓住机遇一展才华的成功喜悦,使我一次次感动,给我坚持写作以有力的鼓励。《编读往来》是读者心灵的“家”,这是让我们向《三昧》说几句“悄悄话儿的地方”。像我这样不是专业新闻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作者,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19.
回想起来,我学哲学的启蒙读物大约要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了。记得二十多年前,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使我读得入了迷,量变质变啦.对立统一啦,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啦,等等。我的遇事三思的习惯恐怕就在那时开始养成的。许多事情,初看则非常之好,再想往往有了疑问:三思竟会嚼出一番滋味。这样的例子是很普遍的,譬如煤气公司房管所的便民设摊,医疗单位上街提供的义务咨询,民用产品厂家的修理服务等。这些当然深  相似文献   

20.
我直接见到艾思奇同志,则已是三年多以后(编者按:约为1939年),在云南民众日报一同参加副刊的编辑写稿时。在大约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翻译了好些篇文艺名著,写了不少战斗性较强的杂文,还写了十几篇介绍“新哲学”理论的短文。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