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从有关知觉和大小知觉的基本理论、知觉的模式、知觉研究思路与方法、知觉发展内容的研究等方面对大小知觉发展研究进行了概要陈述,总结出研究的优势,提出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小知觉发展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错误知觉.在教师聘任制问题上,过分强调安全机制使教师缺少危机感,过分强调淘汰和压力机制使教师缺乏安全感,都是对聘任制的一种错误认知."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集安全与危机激励机制于一身,追求在"安全"中制造"危机",在"危机"中提高"安全",是对教师聘任制内涵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4.
"VR+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中的知觉经验提供一种技术性生成方式.研究基于"技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对戴尔"经验之塔"进行了重新分类与必要的拓展,从而为教育中知觉经验的技术性生成提供了"合法性"辩护.通过分析"学习者—VR技术"的闭环回路以及学习者与VR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了VR技术生成教育知觉经验的机制与原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VR技术所生成的知觉经验的性质及其教育学意义.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身体原初知觉经验"这一主题的挖掘和解读,可知VR技术生成的教育知觉经验并不能取代身体的自然知觉经验,进而建议VR技术的教育应用应恪守"合理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还是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来说都如此。当然,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诺伊在《知觉中的行动》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知觉的"感觉-运动理论",他指出知觉并非某种内在过程,而是一种行动,即对身体运动与其引发的感觉变化之间所形成的"感觉-运动图式"的掌握与实践.对于这一理论,存在诸多的误读与反驳,它们集中在三点:对感觉-运动技能的误解;对知觉二重性的误解;以及对知觉现象的内在结构的否定.通过辨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这些误解背后隐藏着一种传统的"图画式"或"快照式"的知觉观;而诺伊理论挑战了这一观念:知觉现象是当下透视性的表象与感觉-运动技能所赋予的"可获得性"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结构性和虚拟性.一个问题是,现象的结构包含着无限循环的威胁,而解决的方式恰恰是在感觉-运动理论所开启的新视域中重新思考知觉与行动.  相似文献   

8.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个体知觉的状态;而Barsalou(1999)的知觉符号理论提出,知觉系统与认知系统一样,也能对信息进行知觉,其表征方式是知觉符号。所以知觉符号理论打破了命题符号理论对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限制,赋予了多媒体教学无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知觉合取论与析取论是处理知觉错误问题的主要进路.麦克道尔对析取论在认识论上的发展,取消了"最高共同因素",构成对合取论的反驳,但他对知觉错误的能力解释仍存在可能的问题.皮考克的量纲形而上学似乎能给出更完整的解释,但仍具有理论上的模糊性、思辨性,而且他对麦克道尔的理解也略有不迭.从世界观内在主义视角来看,皮考克的形而上学外在主义并非必要,在对思想与世界关系的新理解中,知觉的知识能力可以得到澄清,麦克道尔对知觉错误的解释依然是完备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知觉是一种对事物的表现性知觉,是区别于普通知觉、科学知觉的审美知觉。“审美局性”、“表现性”是审美知觉是否存在的两个关键性概念。本从艺心理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表现性”这一艺术知觉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闻释。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环境中,背景往往对识别环境中的物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物体与背景的语义一致性会影响对物体和背景的知觉。研究引入物理性质的一致性(旋转角度)这一变量,采用二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和直接命名法考察物理性质的一致性和语义一致性对物体和背景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语义一致性主效应显著,在物体与背景语义一致性条件下对其进行识别的正确率高于语义不一致性条件下的识别正确率;物理性质一致性主效应也显著,物理性质一致条件下对物体和背景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性条件下的,而且,识别的正确率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降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物理性质一致性与语义一致性是独立影响真实场景中物体识别和背景识别过程的。  相似文献   

13.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图式加工及完形心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语文悟性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抽象性、超感性和神秘主义为本质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哲学之谜。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或实践,看到了感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但是人在发展物质生产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的同时,又由于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而沦为非社会的存在,沦为非存在。所以人又要否定感性,到超感性领域去寻求想象的实在性。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根源。只有消除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重建社会化的个人,重建感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克服形而上学和类似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从听、读入手阐述第二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培养策略,认为第二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是学习者在语言输入过程中通过信息加工积极主动地建构语言知识的过程。尽管语感获得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努力的,但是语感的形成与认知策略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活动有4大功能区:感受区、储存区、想象区和评价区,评价区又称判断区.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并非只是大脑感受区的事,而是大脑4大功能区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感受的心理过程一般为:"感"→"储"→"想"→"判"→"断"→"象"→"存"→"受".感受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性、亲历性、过程性、协同性等.感受的心理过程对数学教学有多方面的启示,如数学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激活全脑思维,提倡问题探究,崇尚审美立美等.  相似文献   

17.
时间知觉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时间知觉的脑机制的研究结果出现了定位论和非定位论的研究趋向。支持定位论的证据主要集中在小脑高级功能区运动计时特异化作用及基底神经节分泌的多巴胺对时间知觉的作用;支持非定位论的证据主要集中在脑损伤、脑成像研究中关于多个脑区整合作用机制以及多种神经递质在计时中的作用。上述两种趋向是基于时距长短不同所致,比如对秒以下计时加工的部位在小脑高级功能区,而加工1秒及以上的时距则涉及多个脑区及神经递质的整合作用。时间知觉之脑机制研究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为对象,对20家酒店附近居民作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方面对沈阳居民酒店影响感知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感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