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19世纪末欧洲哲学家们讨论抽象道德时,顾拜旦采用奥林匹克美学理念启发人们对美的欣赏意识,实现奥林匹克道德教育的效果.顾拜旦通过运动员和观众对奥林匹克之美的感受和感知,促进构建审美、道德、人性化社会的发展.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美学思想得到哲学家的支持.顾拜旦的奥林匹克主义美学灵感派生于古希腊奥运会和当时欧洲哲学家们的美学理论,奥林匹克主义的贡献在于将二者的链接.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学校体育中的美学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学与体育紧密相关,体育从它萌生之时,就同美连在一起,中国古代对人体美的理解更多地注重强健,形体和活力是体育美的主要形式,在近代,人们对体育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本世纪初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要“身心俱泰”,“感情斯正”。在现代生活中,体育美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学校体育对学生加强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方可成为学生形体美和心灵美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健美操是新课程设置的必修课,是塑造学生健美体态进行美学教育的一门课程。健美操教学中的美学因素,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氛围及教学效果体现出来的。1健美操中的人体形态美1.1教师的主导作用美教师健康的身体、优美的动作、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使美产生魅力。1.2学生主体作用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美主要表现在:求知欲望强烈、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使自己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刻苦练习而拥有丰满的肌肉、协调匀称的形体,也显示一种青春活力的美。2教学过程成功之美教师教法…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2006,(3):26-27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不应该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还应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因此,顾拜旦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罗格说:“没有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教育,就是一届平庸的奥运会”。北京向世界承诺要办一届高水平和有特色的奥运会,将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北京特色的教育遗产。2005年12月6日,北京启动了“北京市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大、中、小学生为对象,通过全面贯彻和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来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为了将这一教育计划落到实处,北京将实施“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在中小学命名和建设一批“北京奥林匹克示范校”。《体育教学》将从本期开始开设本栏目,为大、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本期刊载法国顾拜旦委员会副主任伊夫·布隆勒(yves Bonlongne)的两篇短文:《顾拜旦与体育教育》和《顾拜旦与“大众体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顾拜旦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他曾说过:“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而是为了教育人。”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完善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他复兴奥运会最根本的宗旨。“一切体育为大众”这一口号首先出自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之口也鲜为人知。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奥林匹克宪章》就不难发现,在基本原则第7条明文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是经常的、普遍的。活动的高潮是全世界运动员相聚在一起的盛大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法文版,与国内翻译出版的译文略有出入。)所以大众体育即我国所推行的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不应该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还应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因此,顾拜旦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艺术相结合。这就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不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升华为多种教育和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从而赋予了奥运会强烈的人文精神。由于顾拜旦将教育设为奥林匹克的中心任务,而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不应该只限于运动和体能活动,还应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青年。因此,顾拜旦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艺术相结合。这就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不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升为多种教育和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从而赋予了奥运会强烈的人文精神。由于顾拜旦将教育设为奥林匹克的中心任务,而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发展。在开创奥林匹克初期,顾拜旦以教育为主线。他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危险的道德衰败,奥林匹克运动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仪式、会场、特效、表演、点火熄火等方面探析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的美学特征。认为:高新科技美、完美赛场、人文之美,地球和谐美等是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中美的永恒追求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厉智 《新体育》2006,(10):42-43
“女人的荣耀来自她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们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儿子创造好成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奥运会初期.连“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也曾态度坚决地反对女性参加奥运会。  相似文献   

10.
张祝平 《精武》2012,(9):38-39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要注重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展开,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学教育,美育已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作为学生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探讨学校体育与体育美学相结合的内在规律,采用有效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引导他们怎样去欣赏和感受体育带给人们的美,进而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运动在高校中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无论是顾拜旦,还是当代国际体坛,都一致认为,奥林匹克的精髓是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的出发点和归宿。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讨论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对提高人们对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认识,进而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普及以及奥运会的成功召开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在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剖析美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美学的表现,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促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理论移植、专家访谈、影像解析等方法,从数学中蕴藏的美学视角,管窥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美学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几何形式美的规律与结构法则.从数学多种思维方式来审视武术动作的空间美、距离美、对立美以及蕴涵的精神美等美学思想,运用数学几何形式中“四元体”、“五角形”与“完形压强”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来解析武术审美法则.研究表明:数学思维打破了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开阔了人们对武术的审美视野,开拓了武术多维而又新奇的审美空间;数学美应是衡量武术运动之美的一把“标尺”;深层阐明了武术运动轨迹、对立统一、均衡协调、互为转化的内涵及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美学的视角,阐释篮球运动具有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以及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并深刻剖析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审美教育缺失之原因,提出了在高校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充分挖掘篮球运动中的美学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教育手段审美化,营造篮球运动审美场,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掌握篮球运动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金色的五环     
金色的五环体育运动是人类生存手段的演变。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运动会展现了人的原始力量和形体之美,那是人类摆脱自然独立生存后的欣喜。1896年在顾拜旦等人积极推动下,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办。从此它四年一度成为人类最盛大的节日之一“重在参与”、“更高、更...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奥运会创始者、法国人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是什么,就是一个伟大的象征。”象征什么,顾拜旦没有继续解释。但通过他倾尽心血创立的奥运会,人们已经在深刻地感受着这种象征的指向。从竞技场上“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到参与者发扬“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其实已镌刻进每一枚奥运奖牌。奥运奖牌所代表的,决不仅是运动场上一、二、三名成绩的简单区别。  相似文献   

17.
亚运花絮     
历尽艰辛无所惧亚运之父是桑迪如果说著名的法国体育家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之父”的话,那么首先提出创办亚运会并为此到处奔走呼吁,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挠,终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印度体育家G·D·桑迪教授,则称得上是亚洲体育运动的顾拜旦——“亚运之父”了。桑迪后来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亚运会联合会首任  相似文献   

18.
于洋 《精武》2012,(30):90-91
本文就伦款奥运会前夕出现的英国青年人骚乱的现象,通过对顾拜旦创建现代奥运会教育青年人的初衷、伦敦申奥成败的关键——教育年轻人计划的实施情况、伦敦奥运会前夕青年人骚乱事件的原因进行研究,承度剖析该现象产生的症结所在,使人们认识到奥运本意“教育”理念回归的重要性,从而为奥运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9.
《顾拜旦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顾拜旦与业余主义》是本期介绍的两篇译文,它们分别由法国顾拜旦委员会副主任纳瓦赛勒(Gelffroy de Navacele)和秘书长罗丹富赛尔(Jean Rodenfuser)所著。文章介绍了顾拜旦发起成立国际奥委会的经过和他在建会时所确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为《奥林匹克宪章》所遵循。关于“业余主义”,从1894年第1部《宪章》就坚持职业运动员不得参加奥运会,但自1972年以来,这一规定开始松动,以致后来在《宪章》中取消了这一规定。究竟顾拜旦对“业余主义”是什么态度,作者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世界体育节     
奥林匹克日 1894年6月16日,“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由法国人顾拜旦发起,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各代表一致同意顾拜旦的倡议,并决定:从1896年,每隔四年按古希腊奥运会传统,将在各国大城市举行大型运动会即奥运会,以促进体育发展和加强各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接触。6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