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梅红 《中国编辑》2011,(1):89-90
在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四川教育出版社抢得先机,在李致同志的支持下,奉上了《曹禺致李致书信》这份厚礼。这本书首次将曹禺与李致的38封珍贵书信公布于世,不仅为研究曹禺20世纪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2.
<谢陈二公墨迹合印>是何振岱影印己藏谢章铤、陈宝琛手迹之书,其中保存了陈宝琛词札、书信数十通.词札可与<听水斋词>刻本互相校雠,反映了词稿原貌.间接反映了其词学取向.书信多为陈氏文集所未收,反映了陈氏寓居天津、塘沽时的生活状态.本书之发现对研究陈氏之生活及创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中国图书评论》2023,(6):2-4+129-132
<正>2023年重磅宋史新作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仇春霞著这不是史书里被后人记载的历史而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历史一部宋人命运浮沉录一座随身携带的信札博物馆一本书读懂宋人笔迹里的密码,60余位名士,120余幅书信墨迹,关于帝王将相、忠臣贼子、贩夫走卒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馆中,保存着陈云在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初处理家事的一组珍贵信件,其中两封是中财委办公室、秘书室先后写给吴江县长的,一封是吴江的回函,另有一封是陈云的亲笔信。这些书信篇幅不长,涉及的事情也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陈云在处理家事方面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5.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等书已经出版,于12月26日起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市和各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始发行。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共收书信372封,以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等的信开卷,1965年9月25日致邓颖超的信终卷。收入的书信是珍贵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是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手稿或手稿影印件刊印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说记忆可能会消退,那么档案则是保存记忆的最佳方式。一封书信、一个账本、一张照片、一本证书……记录着普通家庭的历史,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家风,也映射着时代发展的历程。书信背后藏着婚姻秘诀爷爷有一个比酒还珍贵的宝贝,里面藏着不让别人看的秘密。好奇心作怪的我,在爷爷微醺状态下,怂恿他拿出了“传家宝”。  相似文献   

7.
书信与日记,是中国历代文人使用最广泛的文体,也是档案史料的重要一页.书信,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电脑、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书信这一文体在传统生活中的使用逐渐被取代,然而我对其却仍未能忘怀.年少时家父短短的一封书信,在冬季里恒久地温暖着我的心.这样的感受,时下已难再重温.所以我对书信的好感,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8.
家书抵万金     
我独钟情于收藏书信已有十多年了,至今已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信近千封. 书信在收藏领域里是一个起步较早而参与人数始终不多的项目.在古代,书信是人类除语言之外用来交换意见的主要工具.早在人类发明纸张以前,就已经有了写在布帛、竹简、木版上的书信.从那时起,书信便成了古代收藏家们的收藏对象,尤其是一些社会贤达、文人骚客的书信,更是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由此一代一代传下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如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唐朝韩愈的<答李翊书>等,就是书信中的精品,现在已成了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一封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书信,是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写给一名军史编辑的。当这封只有一页纸的书信送到收信人丁芒手中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写信人早已作古,收信人也是88岁高龄的老人。完全是出自偶然,我为这封跨世纪的书信的送达,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在湖北阳新县博物馆保存着几封90多年前红军战士的书信。从信件的落款来看,书信的主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九师九团的红军战士,正是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给家乡亲人报送平安后不久,便在对敌斗争中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烈士家书已在博物馆的库房里,一待就是四十余年,文物管理部门根据这些家书产生的年代及内容,确定为国家二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11.
巴金著、李存光整理 异16开,平装,288页,32元,2003年11月出版 本书所收书信为新发现的、未收入《巴金全集》“书信编”的巴金佚简,共324封,起讫时间为1921年至1997年。分为致外国友人、致中国人士(含香港、台湾)、致中国机构团体三部分。 这些经由中外学者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发掘出的宝贵书简,对了解巴金的思想形成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  相似文献   

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组织翻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至1974年出版1至39卷,1977年至1986年出版40至50卷。3200万字。全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2000多篇著作、4000多封书信以及400多件文献资料。其中40至50卷,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新发现的著作、书信,以及未收入前39卷的文献。“选集”由中央编译局自1965年开始编选,1966年上半年完成,文革中被搁  相似文献   

13.
专家点评: 深感来日不多的列宁在病重期间,口授了三封<给代表大会的信>,并强调这些信的内容是绝密的,要妥善保存起来.这些口授内容被制成五份,一份保留在秘密档案库,一份留在列宁身边.三份交由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保管.  相似文献   

14.
书信留真情     
我的家庭档案里弥足珍贵的就是那79封书信。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年代久远的一封信,是1986年12月12日表姐写给我的只有1页的平常家书。那时表姐刚上初中一年级,我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众多表兄姐  相似文献   

15.
2019年4月至5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百年器象”展览展出了三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致米凯莱·贝索书信的原件。这三封书信分别写于1909年11月17日、1921年5月28日和1952年3月6日,反映了爱因斯坦早年、壮年和暮年的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本文考察了这三封书信的文本与刊布情况,根据德语原文对这些书信进行了考订和重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爱因斯坦与贝索的交往、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的影响、爱因斯坦与科学仪器等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档案联查中,笔者从海兴党史办档案室发现了见证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运动全过程的三封重要书信,三封书信揭开了运动高层在决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发生在86年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我党历史上工人罢工运动取得全胜的著名工人运动。它在很长时间内实现了“俱乐部不散,工人待遇不变”。然而史学界对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红旗不倒”、“一枝独秀”现象有争议,认为这与当时的大环境不符。这三封重要书信的发现,为史学界多年来的争议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7.
罗章鑫 《兰台世界》2016,(10):142-143
信和信封是书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时间处于分离状态。19世纪初期广州通商口岸出现了"信""封"一体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外邮政联系的特点,成为研究中外邮政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顾廷龙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图书馆学家,主持合众图书馆工作时期的经历,对顾先生图书馆学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当时顾廷龙先生的几封书信,可以看出顾先生的部分图书馆学思想。尽管书信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但是对于当代的图书馆事业还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士银 《图书馆论坛》2023,(12):186-192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数据众包平台CSA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明代书信计划是通过书信作者、收信人、书信名称及其所属文集进行检索的数据平台。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平台已收录1,650位明代人物超过52,399封书信信息,另有约5万封书信信息待收录。通过整理书信往来人物,建立与CBDB数据库的关联,可以批量利用这些书信探索相关人物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别名、籍贯、入仕、官名、著述、亲属关系与社交网络等,丰富对明代历史人物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对书信,特别是名人书信的收藏与保管。从人们收藏与保管书信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写信人自己收藏保管。古时,官场有退还书牍的风气,特别是对名人显宦的书札,收信人都细心保存,日后将其退还,以示敬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书札汇编,大都是以此种方式集中收藏保存的。也有写信人自己保存底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