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追求科学真理,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明辨理论是非,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解答现实问题,正确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毛泽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群众手里的思想武器.他从分层教育目标、改进学风、关心大众利益、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有效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总结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瑞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109-1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加强理论宣传,培养造就一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加强教育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强化媒体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以上经验与启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重视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群众,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重视民生的现实基础、人文关怀和制度优势,从而真心接受、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目标.从理论本体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彻底的理论体系,具有大众化的理论特质;从实施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大众化的推行能力;从现实环境来看,当前中国社会具备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成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普及性等鲜明特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在理论的运用中普及理论、在理论的普及中引领思潮、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培育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才能不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章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学风和风,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与马克思主义革命风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条件,是整顿党风、增强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三个重大的理论范畴。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有机统一内蕴着丰富的理论思维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使命。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而中国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逻辑前提。理论思维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相互促进的现实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核心要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高度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以文化为维度,凸显文化特色,积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目标、文化环境和文化策略,不断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然要面对大众化主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对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坚持“一个前提、两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理论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才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从生活世界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视角。关照现实问题,走进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与现实的必然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专业化宣传普及队伍的主导地位和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中介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工作就跟进一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始终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始终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  相似文献   

15.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现实的层次性诉求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人民群众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理论主体的广泛认同,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功底扎实、善于深入浅出;群众要自觉入耳、入脑、入心。理论主体的层次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性诉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重含义,前者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后者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而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通过民间化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群众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视角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坚持从群众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从群众的角度提出问题,从群众的角度解决问题,从群众的角度传播理论。从群众视角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入实际,转变学风,创新马克思主义论研究选题,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学风。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理论亲和是理论大众化的一个前提。作为执政的意识形态和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容易出现高高在上的倾向。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亲和性,需要坚持以大众为本,对大众饱含感情,在理论普及中持平等的态度,在理论教育中采取讨论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