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缆道为测验载体的水文站进行悬移质输沙率测验时,流速仪测流与调压积时式采样器取样分步进行,受流速脉动影响,悬移质取样容积不准确而影响测验成果精度。本文通过对控制悬移质取样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流速仪信号作为控制悬移质取样信息的取样方法,既解决了实现流速仪测流与调压积时式采样器取样同步进行的问题,又消除了流速脉动对积时式取样器取样容积精度的影响,完善了悬移质输沙率测验方案。  相似文献   

2.
悬移质输沙率和流量异步施测,即进行悬移质输沙率测验不同时测流,根据测沙垂线的平均含沙量和部分流量权重系数计算断面平均含沙量。目前汉口站流量测验已实行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该法可以大大减少流量测次,缩短测验历时,降低外业测验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3.
河流泥沙测验是各大流域主要测验项目之一。在确保河流泥沙测验资料精度的同时,对河流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测验进行异步分析,探讨其可行性,优化流量测次,节约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悬移质输沙率及断面平均含沙量测验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部分流量加权法求得,该法需在含沙量测验的同时进行流量测验.通过对螺山水文站多年实测悬移质输沙率资料的分析计算,得到各取样垂线间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再利用垂线平均含沙量与垂线间部分流量权重系数的计算即可得到断面平均含沙量.该法能实现含沙量测验与流量测验异步,减少流量测次,降低生产成本,能更好地控制含沙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一些大型国际教育测评项目的推动,矩阵取样技术因其较好地解决了广泛的测试内容和有限的测试时间之间的矛盾,而在大尺度教育测评中逐渐得到普遍运用。它通过将测验题目的随机平行等份分配给随机选取的学生来估计测验总分,是用来估计矩阵参数的一般统计方法。在实际测评的过程中,与传统经典测验用同一张试卷测验所有学生的做法不同,矩阵取样通过限制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测验题目数量来减少必须的测验时间,但同时仍然在学生之间保持了对测试内容的广泛覆盖范围。从基本类型上看,它可分为完全矩阵取样和不完全矩阵取样两大类,两者都定位于对群体水平的测查,但后者通过"公用题目"的设计帮助解决个体间结果比较的问题。采用恰当的矩阵取样技术,在对广泛的测评内容进行梳理和结构化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在不增加测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对群体水平的准确、全面考察,这对我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方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量权重系数法推求断面平均含沙量法在长江干流水文站已应用,其原理源于部分流量加权法。通过对测站历年实测资料的分析计算,得到各取样垂线间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如能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则无须在悬移质输沙率测验中同步测流。利用垂线平均含沙量与垂线间部分流量权重系数的计算即可得到断面平均含沙量。运用此法能快速完成悬移质输沙率测验,减少流量测次,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能完整地掌握好含沙量测验过程,提高沙峰测验能力。  相似文献   

7.
取样是一种通用有效的近似技术。在数据挖掘研究中,取样方法可显著减小所处理数据集的规模,使得众多数据挖掘算法得以应用到大规模数据集以及数据流数据上。文章在研究了统计学上随机均匀取样方法误差统计和衡量方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和研究了适用于数据挖掘领域的取样方法衡量标准以及影响取样方法选择的因素等问题,提出了能更好地评估取样质量,尤其是偏倚取样方法取样质量的"取样方法代表性"和"取样偏差"等概念并进行了量化,最后对数据挖掘取样方法的衡量标准和选用研究的后续工作与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数据挖掘是由数据库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就是指在一群无规则、隐藏有价值的信息中高效迅速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运用.而正确的取样方法则可以显著缩小数据挖掘的规模,使更多数据挖掘算法运用到大规模数据集和数据流数据上.笔者首先分析了数据挖掘的取样方法的分类,然后再具体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数据挖掘取样思想,最后对数据挖掘取样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深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预防、矫正和反思等全过程。然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头痛医头”的正在进行时式的教育,或者是“痛定思痛”的过去进行时式的教育;重视矫正  相似文献   

10.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总结了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取样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文献中数据处理错例的分析,指出了在颗粒自由沉淀试验中,取样方法不同则颗粒浓度的意义不同,去除率的含义也不同;数据处理方法要根据取样方法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