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孙小娟 《考试周刊》2013,(29):25-25
<正>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课程,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重要。语文教材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驰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所有读书方法中的最主要一项,可以起到培养语感、感受情感的作用,如果我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并以情感为维系纽带,带领学生走完朗读教学全程,那么学生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一、将朗读目标安置于教学活动之先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说:非朗读则难以体味文章的音乐之美、铿锵之美,也难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引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海洋里徜徉的。一、以情激情,引领学生探求情感阅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基础、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和智慧的产物,不但要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学校只能够开一门课,你最想要保留哪一科目呢?朱永新先生的答案是语文,因为,离生命和生活最相近的学科是语文。他说:语文是芬芳的。潘知常先生也说语文老师对于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语文教学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关于尊严、关于自由、关于审美的一门课程。他提道:"语文教我灵魂歌唱。"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审美意象进行解读,让其审美情感被激活,审美体验得以丰富,这需要日常的浸淫。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从而让学生品尝到语文的芬芳之美呢?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审美对象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的传授,轻情感体验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中学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名篇,许多文章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审美因素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产生审美愉悦,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袁静 《教育》2012,(3):48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是一门展现美的学科,文本体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诗情,体验画意,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格,健康的情感,高雅的审美情趣。本文从用音乐烘托诗情、多媒体再现画意、在诗情画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罩感受真、普、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直泻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山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要在"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领会课文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从作品展示的审美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美读",引导学生"美思",方能达到"美育"。"美读"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  相似文献   

12.
钱静 《现代语文》2009,(11):81-82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不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再以火山喷发之势汹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腾、或悲天悯人,或悠然自得,或缠绵悱恻等多种情感态势,所以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兼具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是富含情感的学科,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情感和美感的素材.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佳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徜徉在这美妙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就应把精力集中在"情感教育"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让语文教学"美"起来?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新课程》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选文皆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其赏读功能就会减少许多,语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联想。文章以"亲切,舒服"为情感线索,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读景,发现美;画景,体会美;说景,感悟美;看景,欣赏美四环节,在初读中把握情感、在细读中感悟情感、在品读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它们呈现出美的意境,反映了美的形象,提供了美的语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都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加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情之物,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和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但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会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提倡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目标,情感教育应贯彻语文教学始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启迪、培养、完善学生情感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就决定了其更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进行初探并提出实施"熏陶感染"式教学策略的建议,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合理地想象补白、换位体验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赵峰 《成才之路》2014,(23):42-42
正语文课本中,融入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展示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语文这个充满情感的学科,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不断求知,从中领悟美,感受情,使多少语文教师"情定终身,乐此不倦。"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教师在课堂中情感的投人,必然会引发出学生发自内心情感的共鸣。语文学科就是一门情感的学科。一、文章本有情,有情便可发文章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或信息的载体,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思想感情的产物,选入课本的文章是情文并茂,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