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这说的就是烘托法,即烘云托月之法。此法具有迂回、间接性,它通过对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事、物的描写,达到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目的。因此,许多作品中运用它,起到很好的艺  相似文献   

4.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7.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  相似文献   

8.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它是相对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而言的,是指不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或事物的形状、情态、质地、色泽、大小等,而是通过周围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景的描写和渲染,使描写主体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写作方法。作文时,侧面描写往往能够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如《陌上桑》在写主人公罗敷的美貌时就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通过这番侧面描写,读者自然可以通过想象去感悟,去体会。  相似文献   

9.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10.
客笔与蓄势     
烘托 ,“此是借旁形 ,正如烘云托月一般”(蔡元放《水浒后传读法》)。前人曾将“借旁形”的“烘托”归纳为“客笔”和“蓄势”。客笔。纯借客观物象来烘出主体 ,所谓“正面不写写反面 ,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 ,顺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就是这个意思。客笔包括以景物烘托人物 ,以人物烘托人物和用环境气氛描写烘托人物情绪、处境等手法。“马上看将军 ,花间看美人。”用景物烘托人物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就是通过景物烘托出的。“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清晨 ,她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身披霞…  相似文献   

11.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12.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13.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可谓  相似文献   

14.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7.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18.
渲染与烘托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教学中经常混淆的概念.渲染和烘托都源于国画技法,都用"水墨或谈的色彩",但渲染用"涂抹",烘托用"点染";渲染是为了加强整体的艺术效果,烘托是为了物象鲜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范畴,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范畴;在同一首诗中,渲染和烘托也可以同时存在,分析的主体和视角不同,得到的手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9.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景之美、香之幽。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拍案叫好。这便是侧面烘托的妙处。侧面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状难写之景,写不尽之意。既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