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大陆当了十几年记者,参加过数不清的新闻发布会(台湾称“记者会”),记者会的“套路”我应该很熟了。但在台湾参加的第一场记者会,我还是被“震”了--虽然我事先对台湾记者会与大陆的不同有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2.
忆陈原     
春去秋来,陈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去年突然听到噩耗,我还不敢相信,因为就在前不久,我和徐砚华走进他的病房,他高兴地和我们握手的情景还在眼前。他不说话,他不能说话了,他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临别时,他还举手表达谢意。那一天见到的陈原,跟一年前在天坛医院的陈原比较,病情大有好转。想不到,正在等待他恢复说话功能的时候,他突然走了。我认识陈原是先从认识他的大名开始的。皖南事变后,我到香港,在杜国庠主持的孟夏书店做出版。有一天在印刷厂见到吉少甫在印《苏联名歌选》,封面上有“陈原编译”四个黑体字。在那个年头,我等年青人,不论白…  相似文献   

3.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4.
读过《为了社会的良知──嘉禾 舞弊丑闻曝光始末》,又读了国防科技大学刘朝先生的文章《记者,你为何事先不报告?!》,感到刘朝先生的观点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能理解他盼记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热望,也比较了解某些记者“抢新闻”、“挖新闻”的职业“惯性”。首先我要说,就这条“新闻”而言,我希望舞弊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而受到连累的无辜者能够扬眉吐气,这样才是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公平和公正 那么,有关记者对此负有什么责任? 我认为,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党性要求和宣传纪律来看,对本文讨论的个案而言,记者不应“为新闻而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6.
单珊 《军事记者》2011,(10):41-42
史联文在新闻战线耕耘了30余年。他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拼命三郎”“百条记者”,仅1986年一年,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播发了新闻103条。他视新闻如生命,干辛万苦却甘之如饴.坚持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始终如一、不曾改变。  相似文献   

7.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笔者特别说明:此文是我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版战线拨乱反正长文中的一部分。当我完成此稿时,即2004年10月26日上午, 杨德炎同志电话告诉我,资深编辑出版家、著名学者、韬奋出版奖荣誉奖获得者陈原同志因病于晨5 时逝世,享年八十七岁。我同陈原同志相识并深得他的教诲有三十多年了。对这位深受人们敬重的出版界、学术界前辈的辞世,我更为悲痛。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每涉及陈原同志处,都引起我对这位多年躺在医院病床上神志不清的兄长、良师和益友的思念。因此,我也就极其自然地、实事求是地用较多的文字回顾了陈原同志批判“四人帮”炮制“三十年代黑店论”,把出版界拨乱反正引向深入作出的突出贡献;回顾了陈原同志为恢复三联书店革命历史地位、在人民出版社建立三联编辑部以及三联书店从人民出版社副牌改变为独立建制的出版单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一些资料的引用,只要是出于陈原同志,我都加以注明。本文所写,对陈原同志来说,虽然仅仅是他对出版事业杰出贡献的点点滴滴,却也促使我以单独发表此文来表达我对陈原同志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为中国出版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三联老同志表示深切的敬意,向正在继续发展三联事业的在职三联人表示良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0.
陈原说他从未编过词典;又说,他是词典的“接触家”,“接触”了一百多种大中小型词典、字典。这些工具书享誉文化界,影响了几代人,而陈原做的都是幕后工作——策划、组织工作。陈原关于词典活动的正式开始,缘于一场大批判。1974年3月,由姚文元发动、迟群布置,开始对内部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进行大批判活动,诬蔑这部词典是“封资修的大杂烩”,是“出版方面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的一个典型事例”。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是1955年10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2.
知识之窗     
类别:西方新闻写作编号: “拍肩膀新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出现了“拍肩膀新闻”这个词。“拍肩膀新闻”,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指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就是一条“拍肩膀新闻”: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  相似文献   

13.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14.
彭培述  邱明 《声屏世界》2003,(10):33-33
“我在现场”,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展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时,通过记者的现场引导,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求知探秘的欲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新闻的信任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2002年抗洪抢·险中,吉安电视台发了大批现场新闻,如《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抢救第八条生命》等等,都真实的再现了解放军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情景。观众们看到了现场发生的事实,感悟到了危难之处见真情,这几条新闻比唱多少遍“军民情深”赞歌的说服…  相似文献   

15.
写一手好文章的古代文人往往自喻有“两把刷子”.如今,以码字为生的记者,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则难以在新闻队伍中站稳脚跟,难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难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累. 从业10年,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喊我“好人记者”,因为我报道了不少于300位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好人记者”与“好记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什么样的记者才算“好记者”,在我看来“两把刷子”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记者的目光应该总是盯着一些社会热点题材。这是我采访“汪辜会谈”之后感受最深的一条。中国最大的内政问题之一——海峡两岸的统一,几十年来似乎忽冷忽热,有一种波浪起伏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仅近几年来,就有开放两岸人员返乡探亲、台湾记者首次登陆、大陆记者初次访台、台湾官员赴京出席亚银年会、偷渡走私问题、劫机事件……新闻事件往往是骤然升温,事过之后又很快冷却。其实,海峡两岸的关系就在这种变迁中步步前进。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两大民间团体的领导人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的会谈,已酝酿一段时间,令国际新闻界关注。但是,今年4月11日,海峡两岸突然间同时宣布:4月27日在新  相似文献   

17.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邬志豪,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青年记者,担任记者工作已10个年头。从1985年开始,他拍摄的电视新闻年年在全国获奖,总数达到刀条(次),其中“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1条,一等奖6条,“中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9.
范敬宜是个大记者。作为一名大记者,他写的小新闻同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中见大,从中透视出新闻写作乃至把握报纸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的智慧。建国46周年前夕,我们在人民日报一版上,看到了出自他笔下的小新闻,全文如下: 过去统计“有”现在统计“无”  相似文献   

20.
埃及《金字塔报》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采访主任韩迪坐在十二楼的办公室内(距离白宫两三条街)他一面用一枝没有燃着的雪茄轻敲他的办公桌,一面却不停地将眼镜推到前额上面,看他的神态,他显然正在为了要向国内数百万读者报道一些什么样的今日美国新闻而绞尽脑汁。在该建筑物内的第十楼内,俄罗斯“塔斯社”驻华盛顿采访主任马泰阿殊正准备整理向俄罗斯联邦发出美国新闻。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当我在七十年代中期被派驻纽约时,我要搜索的尽是美国的坏新闻、罪行、吸毒、贫穷家庭、种族问题、失业情况等等。我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我憎恨美国,而是莫斯科方面的上司要我这样做。然而时至今日,一切已起变化。我们向国内读者报道的美国新闻,具有建设性的比过去多了四倍!”韩迪,马泰阿殊以及来自82国的逾1800名外国驻美记者,在报道美国的新闻时采取的立场和角度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