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正处于培育发展期,如何明确定位并促进其加快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梳理新型研发机构历史发展的5个阶段,然后对2015年广东省认定的12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从组建模式、对接产业、区域分布和高校视角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重点支持和引导企业、大型央属科研院所、高校主导建设不同定位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区域产业并加强协同创新,快速构建广东新型研发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模型,分析以产业研究院为龙头,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面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关键技术、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培训的对接模式。以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提出高校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产业研究院-构建工程技术中心-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三步骤法,并提出对接的校级制度保障建议以及省级教育、科技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调研广东、福建和江苏等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核心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及双重创新网络特征;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得到导致新型研发机构高创新成效的组态路径构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影响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效的必要条件,且其均通过创新网络发挥影响作用.最后,对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出鼓励与母体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与区域高校和产业合作、激励实施成果转化和管理制度现代化、设立研究基金和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灵活化组织体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22年度广西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广西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西实际,从建立差异化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的培育发展机制和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广西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与产业升级结合不够紧密,背离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亟需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链,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依托行业企业,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基础观使用fs/QCA对广东省19个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当地产业基础、院校品牌、政府和院校资源支持无法单独构成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的必要条件;(2)存在驱动高质量高校与当地政府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3条路径:1)当地产业基础好,院校品牌知名度高可获得较好发展;2)若院校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支持高可获得较好发展;3)当地产业基础好,资源支持高可获得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近年来各省份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然而绝大多数还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资源整合能力弱等多方面问题,成效未达预期。本文综合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梳理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英文简写为ISM)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之条理化和层次化,提出发展基础、机制支撑、辅助保障、直接依赖四个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以场地、设备、人才、知识产权为直接依赖,以建设定位、区域环境、资源整合、政府资金、组织体制、成果成熟度为发展基础,以风险控制机制、项目孵化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市场收益分配机制为机制支撑,以政策支持、产业基金、知识协同、平台建设为辅助保障。本文丰富和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机构建设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界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开展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看作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其是一种以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知识型组织结构,具有开放自由、共生演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持续的输入、输出及反馈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总结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的五大特点:与地方产业和市场需求密切联动、与金融企业联系紧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以及能够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并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例,总结分析其积极围绕国家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于高科技项目投资合作和孵化服务等创新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资风险,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创新通过不同时空的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间流动,可最大程度释放创新资源的价值。因此,开放式创新成为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成长路径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对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四模块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针对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是提升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创新逻辑、学术逻辑和教育功能逻辑的不断演变。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不同,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强调高校系统内外因素的互动和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高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大学衍生企业、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模式。鉴于多模式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教等领域具有协同性、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做大做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顶层设计、调动高校积极性、提升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自身建设能力,通过调动相关因素的积极性,激发共同推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合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的四方面维度,研发条件、创新活动、创新效益和人才培养,并结合2015—2017年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沿,但也存在质量发展不均衡(量质不高、扶持不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布不均、标准不明)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速度加快,但目前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为促进科研机构更好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本文首先对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进而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弱的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受创新能力辐射影响的城市对辐射效应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广东省科研机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适用于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跨年度比较的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创新特点和区域创新管理需求,从创新实力、培育潜力、区域贡献等维度构建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评价量化基础指数体系,评价指标由40个减少至27个,客观赋权形成指标权重,通过一级指数和3个二级指数从多维度量化评价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可延伸兼容多个年度时间序列周期;进一步利用2008—201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进行量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指数持续快速提升,创新实力指数和区域贡献指数增长快,但是培育潜力指数下降,为此提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应由数量规模增长转变为规模效率提升,以及调整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导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供给、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组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粤桂琼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配置尚显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未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粤桂琼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深化科技合作对策措施包括:三地政府建构协调机制、强化制度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行业联盟;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要素的角度,分析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发展基础与短板,并与江苏苏北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和经验借鉴,研究提出新时期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江苏和广东三省市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经费投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模式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属科研院所主导协同型,科研院所经费投入对企业经费投入有带动作用;江苏属企业主导协同型,企业经费投入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经费投入有带动作用;广东属企业主导但协同不足型,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之间有效协同不足。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提出促进创新系统主体间有效协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且北京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研究较少,为系统把握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和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总结分析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或挑战。分析显示: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在顶层设计、创新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在机构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和人才集聚方面仍有不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等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分析浙江与广东近31年的专利数据,发现两省技术创新具有不同模式:浙江技术创新的领域分布比较广泛和均衡,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特征;而广东的技术创新则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且以企业为主导。两省分别面临着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压力较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技术创新相对优势缩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因此,未来两省应当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实施针对性的科技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对接,提升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质量和知识产权运营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方政府通常更倾向于支持“看得见”的项目或者短期内能够带来“看得见”政绩的项目这一现象,探究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财政补贴的支持偏好,为政府更科学地制定新型研发机构补贴政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可视化视角,以广东省187家新型研发机构为样本,从科研人员职称层次、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状况两大维度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财政支持偏好及其内在机理。结果发现:财政支持对新型研发机构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数量、进行了成果产业化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获得财政经费和项目支持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珠三角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及科研院主导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中表现明显。因此,为了更加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创新,建议地方政府注意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支持偏好,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更加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东省科学仪器研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调研广东省科学仪器产业研发和需求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广东省科学仪器研发存在高端科学仪器被国外垄断、部分关键技术缺失、领先型的大企业少、成长型的小企业数量偏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产业不完善、区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较弱、人才资源匮乏、仪器共享水平低等问题。据此,对广东省科学仪器产业未来发展,从创新能力、人才集聚、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