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科技竞争,与高校的知识创新协同是科研机构适应技术变化环境、引领科技领域拓展、促进组织发展的最佳策略。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绩效因其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而不同。以组织知识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包含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及知识创新三项要素的理论模型,并以212家科研机构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各要素间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知识创新协同模式下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差异性,明确了在与高校知识共享下,科研机构知识创新差异性来源。综合理论研究成果,从提升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绩效的角度,对目前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内容结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协同论的序参量、自组织原理,从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与增值、资源共享与耦合等多个维度,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协同机理进行研究,探索各创新主体知识协同、行为最优同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推进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有助于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此,以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的数据,运用协同度模型,计算了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并对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协同度呈现不同变化趋势,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线性增加,而煤炭企业创新子系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协同度呈现倒U型。研究结果可以为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对策,推动煤炭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德温特创新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提供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据(2010—2020年),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绘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网络图谱,识别出AI创新关键路径及重要节点企业/科研机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主体和重要创新主体,并对其创新合作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2010—2020年人工智能关键路径及演化呈现四大特征;(2)AI创新关键路径重要节点企业/科研机构有15家;(3)AI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有华为等10家企业,以及中山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4)AI重要创新主体有腾讯等10家企业,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5.
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分类形式、实施途径等进行分析,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形成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理论模型,并引用国外校企合作的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再利用该理论对高校的发展给出若干建议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组织间关系来促进主体创新长期以来都是创新研究的热点和政策重点。然而,当前公立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外部组织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大多流于形式,难以从合作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对双方创新的贡献十分有限,组织之间信任的缺失可能是阻碍双方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尝试从社会逻辑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将信任水平、合作关系及公立科研机构创新行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构理论模型,探讨信任在不同类型合作关系与公立科研机构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组织之间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公立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契约关系对公立科研机构创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但能力信任对二者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人际关系对公立科研机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能力信任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却不显著,并且呈负向关系。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公立科研机构创新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C9联盟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专利为载体的协同创新活动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高校专利合作的主要特征与模式,并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挖掘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与其衍生企业、所在地周边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共同构成了当前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主体部分;高校的专利合作行为大多属于偶发、零散和非系统性的合作,真正具有战略目标的持久深入合作关系较少;清华大学与富士康集团的专利合作案例表明,高校与企业应发挥各自在协同创新链条上的长处,探索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运作效果为科研机构者及高校在知识创新协同中所关注.通过对协同运作效果的评估,可以使科研机构和高校清楚在知识创新协同中自身的科技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新协同模式.本文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维度构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效果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设置权重,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进行效果评估,并借助实例演示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提供一个较客观和公平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可以为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并可以作为科研机构在订立标杆学习目标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创新组织模式。针对国内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以我国首批"2011计划"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过程及特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层次与主体成员的显著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据此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重新梳理和界定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及其机制概念,结合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确定了企业协同创新的6个主要外部主体,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有效收集了254份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企业与不同主体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并探究了对应的竞争者协同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与政府、竞争者、供应商、客户、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研究组织>企业-竞争者>企业-中介机构>企业-政府。(2)竞争者与政府、供应商、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会对相应的企业协同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但竞争者-客户协同创新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丽华  吉璐  陈鑫 《科研管理》2021,42(5):182-190
本文选择病毒学领域职业生涯超过30年的736名学者,以5年为一个时间窗划分为6个阶段,在分析每个阶段学者在生产力、影响力和合作能力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Aspin-Welch检验,探讨不同阶段学者的学术表现究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学术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性。分析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术表现差异,有助于科研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人才成长轨迹,为科技人才评价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考察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具体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工作、学习及其他经历指标体系,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决策者经历多样性综合指数,研究发现: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决策者经历多样性通过提高失败容忍度、促进协同创新、识别并激励高水平发明家等途径促进企业创新。决策者经历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高科技企业、成长性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长期困扰西部高校科研整体水平低下、高端科研人才匮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乏力等现实难题,提出了外智引联的跨区域多主体新型合作模式。针对当前关于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有效开展协同创新的策略研究成果的不足,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从整体性视角对外智引联型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团队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Recommender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on those websites where users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voting for their preferences on items. The most normal technique for dealing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is to use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in which it is essential to discover the most similar users to whom you desire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he hypo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applying traditional similarities measures can be improved by tak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drawn from the entire body of users, and using it to calculate the singularity which exists, for each item, in the votes cast by each pair of users that you wish to compare. As such, the greater the measure of singularity result between the votes cast by two given users, the greater the impact this will have on the similarity. The results, tested on the Movielens, Netflix and FilmAffinity databases, corroborate the excellent behaviour of the singularity measu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俞立平  王冰 《科研管理》2022,43(7):144-153
协同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和企业意义重大,基于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对宏观视角产业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市场流畅度和市场厚度的提高促使市场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的成果更加丰富、市场交易更加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协同创新。因此,本文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在分析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对协同创新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市场流畅度、厚度与企业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市场厚度不利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流畅度能够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厚度对企业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果;技术市场流畅度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短期效应显著;协同创新对市场流畅度的反馈效果大于市场厚度。  相似文献   

19.
   政产学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提升政产学协同创新效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保障协同创新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构建了可转移的三螺旋博弈收益关系模型,选择博弈分析中核、夏普利值和核仁作为度量指标。对2006年以来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各主体在联盟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协同创新体系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好;大学是引导和创造协同作用的主要力量、其次是政府、最后是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协同作用在逐渐减弱,而企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政府是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所在,政府通过让利于大学和企业,以刺激大学、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与美国相比较,我国政产学协同创新作用大于美国,其变化趋势也比美国较为明显,政府在协同创新联盟中的引导和稳固作用要大于美国,但我国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较小且远远小于美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协同学、系统动力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模型,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与创新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与证明,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耦合系统。非线性作用导致系统的复杂性,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为了提升创新绩效必须研究各主体子系统之间耦合互动,并引出"耦合度"来表征产学研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