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感知世界到数据分析,大数据已成为信息时代的背景和趋势。大数据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和多智慧3个特征。大数据推动科技服务业重组,使科技服务业产生新的赢利模式、经营方式,增强风险控制。大数据平台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数据分析人才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协同创新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合理的隐私政策是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加强对数据和隐私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交易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2—2018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考察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评估问题。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动智能化发展、促进区域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驱动,集中于中西部城市、三四五线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且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呈现“波动上行”特征。研究结果为深化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科技管理中的大数据特征,研究大数据对科技管理决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数据驱动高校科技管理决策的要素、关键环节和特点,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科技管理决策模型结构,提出大数据驱动科技管理决策是解决高校科技管理高效精准决策的有效办法,最终给出推动大数据驱动高校科技管理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科技智库是支撑科技决策的坚实力量,探讨智库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对于提高科技决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梳理总结大数据思维的相关内涵,对应用大数据思维开展科技智库情报服务的必要性及作用表现予以分析,从大数据思维层面构建科技智库情报服务机制模型。[结果/结论]在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协同支持下,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科技智库情报服务机制将有效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使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广东省2006—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阶段、发展类型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向前、阶段性波折、峰谷值交替的特征,可分为粗放型发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3个阶段;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和波动型3种类型;根据演化的驱动因素,可分为资源驱动、技术驱动、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3种动力机制.根据分析结果,从布局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圈、科研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建构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大数据发展下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机制分析,以2008—2017年我国地级市及722家民营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使用SYS-GMM估计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优化营商环境虽在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在不同城市存在异质性,呈现出“非省会强、省会弱”的不均衡特征。(2)大数据发展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契合是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尤其是在省会城市,其作用更强,但囿于技术学习能力,却在非省会城市作用不确定。(3)营商环境优化作用的不均衡区域特征源于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存在城市差异,在省会城市,大数据发展能激发出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间接作用,扭转“非省会强、省会弱”的区域不均衡特征,全面激发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绩效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由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布局的关系展开理论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产业分工布局影响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U型作用,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3586项,会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起到促进作用,对产业的无关多样化起到抑制作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要路径对产业分工布局形成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威  陆远权 《科研管理》2022,43(3):9-16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财政科技政策则是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利用2009—2016年中国行业层面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科技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提升,但是该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财政科技政策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经济转化效率,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科技研发效率来实现;在财政科技政策的不同门槛值区间,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规律;不同类型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未来兼顾行业协调性并基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两阶段差异,精准发挥财政科技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助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对于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不平衡性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缩小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差距,打造创新驱动共同体,促进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理论与现实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剖析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内涵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总体、东中西分区域和分省域的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虽然总体上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对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性呈现出逐渐拉大趋势,即体现为明显的“马太效应”。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物流供应链的传统技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物流供应链呈现智能化、共生化、短链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分析了大数据对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四方面主要影响,提出了大数据技术推动物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实现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效率和创新差距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区域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缩小创新差距,且主要通过规模互借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三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单中心空间结构更适合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省市,对于创新驱动阶段省市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则更有利于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园区发展"四众"新模式逐步兴起。当前科技园区存在运营模式混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网络、科技与对应科技产业发展结合度不紧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可以通过探索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园区发展空间、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与"四众"新模式的紧密融合,寻找科技园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竞争公平性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创新补贴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地区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的减弱,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削弱;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继续降低并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消失。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政策组合机制、注重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影响效应、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促进发挥政府创新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数据驱动环境下的科技信息知识服务研究模式变革为出发点,提出融合科技数据资源治理大中台与知识服务小前台的敏捷化大数据建设思路和整体框架,以能源科技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示范,初步形成能源科技知识服务态势感知环境,为开展支撑决策的科技信息知识服务提供有效支撑。通过科技信息数据中台建设对能源科技大数据资源体系进行有效治理,结合敏捷化微服务应用技术快速构建丰富化平台服务功能,有效形成各类以用户情景为导向的能源科技知识服务产品体系。敏捷化大数据应用于科技信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是数据驱动环境下的一次探索,为科技信息知识服务创新和迭代赋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