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动力电池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基于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专利视角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中的关键材料出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发展正极材料是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的首选,其将朝着高电压、高容量的方向发展;发展硅基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共识。接着结合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的关键技术,对动力电池匹配与优化、电池制造工艺及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信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当今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可在新电池之中重复使用,回收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匮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基于专利检索数据和产业调研数据,通过检索、人工降噪和筛选统计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对该技术领域专利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和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强劲的政策利好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支撑正极材料走向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国内电动汽车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海龙  魏瑞斌 《现代情报》2013,33(3):168-172
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对中国专利信息中心(CPIC)数据库中的电动汽车相关专利申请量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国内车企和科研机构在电动汽车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强劲,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水平。本文聚焦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专利技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绘制相关图表展开专利计量分析,旨在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开展了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专利分析研究。研究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采用文献调研、技术生命周期、企业竞争六要素等分析方法,对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的总体发展趋势、细分技术、专利布局以及重要申请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技术有步入成熟期的迹象,且存在下游产业整合上游产业的趋势;细分技术中电池组管理系统与隔膜原材料技术略显热门;在申请人方面,日本厂商占据技术优势,韩国厂商发展迅猛,中国厂商数量多,但专利分散,核心专利少,且尚未形成规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已开始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而中国仍然主要针对本国市场。  相似文献   

6.
董超  刘玉国  宋微 《现代情报》2014,34(6):132-138
动力电池是指可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设备及工具提供动力,并具有高能量和高功率的蓄电池。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城市尾气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随之而来的,对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究也得到广泛的重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对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选择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直接能量来源,对整车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热失控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安全事故频发,严重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因此,深入研究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并优化相应的热管理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现象出发,系统总结热失控的演化过程,阐明机械、热、电及内短路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机制。基于此,本文全面总结目前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研究思路,并对未来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的策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政策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按时间分阶段分析了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政策颁布的特征和内在逻辑。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影响,以明晰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当前动力电池产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最后,结合所分析的动力电池产业环境、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可以为未来动力电池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青海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青海省锂产业的发展,本文从专利的角度对锂产业领域专利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青海省上、中、下游锂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研发方向和研究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等情况。通过对盐湖提锂技术、锂离子正极材料等重点技术的专利分析,对相关技术发展、专利布局、重点技术和重点申请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进一步确定青海省该产业所处的位置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结合专利价值模型和对江西赣峰锂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了青海省锂产业相关专利申请质量较低、省内企业遭遇竞争激烈等相关问题。结合上述分析,给出了青海省锂产业政策扶持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现有借助专利及其引文探讨基础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文献多通过科学关联度、引用时滞等指标进行简单地描述性分析,缺乏对专利价值的探讨,难以系统解释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动力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动力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显著,分技术领域分析发现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显著,镍氢电池不显著;(2)整体上动力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变化不显著,分技术领域分析发现锂电池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变化显著,且促进程度呈逐年降低趋势,但燃料电池和镍氢电池不显著。本文丰富了现有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关系理论,并对动力电池产学研合作及政府制定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相关专利进行检索,运用专利计量、专利地图、专利网络分析等方法深度挖掘专利信息,从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机构的实力等角度综合明确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趋势,重点对比了我国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水平与日本的差距,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制定战略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以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专利的申请数据为基础,从专利所有地、专利类型、专利所有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国内的电池技术还处于基础创新初期;(2)锂离子电池性能优良,是目前电动汽车主流的电池技术,也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3)结合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以及专利的申请数量时间序列,发现政策出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主要国家专利机构的专利数据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跨国专利(transnational patents)概念,以避免在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国际技术比较中"本土优势"的影响,客观评价主要国家电动汽车相对技术水平。构建跨国专利比例指标,对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入专利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比较优势。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中国在电池及电池控制技术领域存在比较优势,而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机技术的研发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军  戴炜轶  马廷灿 《现代情报》2016,36(9):142-150
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大规模储能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钠硫电池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与经济效益。本文以钠硫电池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钠硫电池储能技术相关专利的分析,梳理并总结钠硫电池领域中技术研发重点与专利分布特点。专利数据来源于DII数据库中钠硫电池储能领域的全球专利。在调研钠硫电池研发概况的基础上,利用TDA和Innography工具,从专利申请总体态势、技术主题、主要国家/地区分布、重要专利权人等方面,对钠硫电池相关专利展开分析。最后,就我国钠硫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检索分析平台搜集整理驱动电机相关专利,通过分析国内外驱动电机专利的申请时间趋势、国别分布、申请人排名、技术热点分布以及国内专利省市分布,了解国内外驱动电机专利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指出国内专利申请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为国内驱动电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微微 《现代情报》2017,37(2):44-51
文章深入剖析了技术路线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专利特征,深度挖掘专利分析与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技术创新视角探索了专利分析方法与技术路线图之间相互作用,构建了专利分析方法对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支撑作用模式,以专利分析方法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