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式创新中关于外部技术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但鲜有关于外部技术获取不同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将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分为:基于科学、基于市场和引进购买,采用广东省2010—2013年高新技术民营企业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部技术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中引进购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基于科学和基于市场的外部技术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内部研发支出在外部技术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积极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但对于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以及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不足。对我国华南地区11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实际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潜在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冯长利  程悦 《科研管理》2020,41(1):108-118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57篇相互独立的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再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及其子维度(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开放式创新实施效果来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大型企业会相对好于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于传统企业;市场环境动荡期更有益于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国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绩效更好;开放式创新对非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财务绩效显著。上述研究成果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企业R&D外包的模式、测度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蓓  陈劲  吴增源 《科学学研究》2009,27(2):302-308
 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速度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研发外包模式的划分、测试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乃是各外包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技术、战略、创新性角度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引入R&D外包强度指标,并对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外包的强度越大,企业创新绩效越高。而在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二次性曲线相关关系,当外包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强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差。同时,环境动态性对两者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开放式创新视角讨论了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一个两阶段模型,阐述了内向型与外向型、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向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二次创新;二次创新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R&D外包的模式、测度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速度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研发外包模式的划分、测试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乃是各外包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技术、战略、创新性角度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引入R&D外包强度指标,并对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外包的强度越大,企业创新绩效越高.而在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二次性曲线相关关系,当外包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强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差.同时,环境动态性对两者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7):58-62
通过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57篇相互独立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了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以及发展环境、行业因素、中介变量、绩效类型对于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均显著正相关,而且内部研发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强度最强,合作研发次之、技术购买最小;发展环境、行业因素、中介变量均起到调节两者关系作用,绩效测量类型对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而对于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开放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区分专利产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种典型的创新绩效衡量方式,运用高技术产业2009—2016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回归模型,着重研究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两种不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以专利产出和新产品产出衡量的创新绩效影响差异较大,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但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同时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随RD投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上述结果意味着在实际经营中,高技术产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创新发展目标而确定不同的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资额,不应将专利产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严焰  池仁勇 《科研管理》2013,34(5):48-55
现有研究在探讨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时,忽略了技术获取模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文以企业技术获取模式为调节变量,提出了R&D投入、技术来源、国外技术引进方式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浙江高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分组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以自主研发作为企业主要技术来源,以及以购买技术资料或专利作为引进国外技术的主要方式,对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以合作研发为主要技术来源,以及以购买设备、购买样品、聘请国外技术人员等为引进国外技术主要方式,对企业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反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起到了正向影响。(3)企业资源拼凑与外部创新知识搜寻的交互作用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范钧  聂津君 《科研管理》2016,37(1):119-127
构建了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知识共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对浙江省内样本新产品开发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的信息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对外向型、内向型知识共创及新产品开发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导向互动对外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个维度,并探讨两种模式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机理。基于242家创新型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双向开放式创新对新产品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内向型比外向型作用更显著;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和协同机制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产品新颖度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且调节产品新颖度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冯长利  程悦 《科研管理》2006,41(1):108-118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57篇相互独立的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再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关系的潜在调节变量。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及其子维度(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开放式创新实施效果上看,大型企业会相对好于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于传统企业;市场环境动荡期更有益于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国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绩效更好;开放式创新对非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财务绩效显著。上述研究成果对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鹏  董美彤  白贵玉 《科研管理》2019,40(4):92-102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鲜有研究从内外部网络的视角探讨过集团框架内子公司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本文从网络视角出发,构建内外部网络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不同类型开放式创新及其交互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均能提升子公司创新绩效,且二者相互促进;集团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对子公司不同类型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内部网络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外部网络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外向型开放创新的过程中,内部网络会强化外部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4,(12):6-9
基于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质性数据,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中的实践较为普遍且规范化,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仅限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且处于"随意而为"的起步探索阶段;第二,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是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动因特征;多样化的创新途径与知识渠道、规范化的过程组织以及多层次的效果评估机制是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特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系统性影响,且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为普遍;第三,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途径包括技术转让至关联公司、交钥匙工程、专利转让与出售、商业模式创新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前沿.结合我国华南地区31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以及包括决策中心性、规范化、联通性的组织协作机制的作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决策中心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规范化、联通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理论,以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跨界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主并企业并购前技术多元化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研发投入、外部研发合作在二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进行跨界技术并购的企业,并购前技术多元化水平对并购后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购后企业内部研发投资、外部研发合作会强化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主并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强了研发投入、研发合作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面板数据,以知识基础(知识深度、知识宽度)为调节变量,检验知识获取策略(技术许可引进、内部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许可引进、内部研发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拥有较宽知识基础的企业应该通过内部研发以在核心技术领域积累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相反,拥有较深知识基础的企业应该降低内部研发并把其战略转向技术许可引进以获取外部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前沿。结合我国华南地区31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以及包括决策中心性、规范化、联通性的组织协作机制的作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决策中心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规范化、联通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着创新绩效,但缺乏针对性研究。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运用吸收能力、二次创新理论,针对国际化企业,提出一个两阶段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与泊松回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企业吸收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内向型,知识积累具有中介作用。二次创新与内向型选择正相关,与外向型负相关。尽管内向型与外向型促进了创新绩效,但受到国际化程度、制度合法性距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