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大强度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大鼠肾脏组织Na ,K -ATP酶活性及自由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6周训练后,两训练组在安静状态下,大鼠肾脏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略为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SOD酶活性略有下降,SOD/MDA显著升高;(2)两训练组运动后即刻与对照组相比,Na ,K -ATP酶活性略有下降,SOD和MDA显著下降;(3)两训练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均能降低肾脏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使Na ,K -ATP酶免遭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英男 《冰雪运动》2008,30(6):16-18,24
分析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与重要性,认为核心区域参与运动的肌肉构成,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符合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外形的技术结构特点,能提高其驾驭冰刀的能力,是当今势在必行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核心区域训练持之以恒、高质量和不同周期区别对待的原则,以及髋部、躯干的训练方法、手段与衡量训练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短道速滑项目专项速度耐力的特征,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运动员提供冰上耐力训练解决方案与训练监控手段。短道速滑项目的专项耐力训练应遵循专项性、周期性和系统性的训练原则,针对技术结构及能量供应方式,提出高强度间歇训练、变换距离(速度)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手段,配合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N)、磷酸肌酸激酶(CK)、血乳酸(BLA)等可以反映训练负荷的生化监控指标的多维训练控制模式,保障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摘金夺银。  相似文献   

4.
根据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能否在现场比赛中发挥出日常训练的最佳效果,取决于比赛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文献资料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进行研究,了解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有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不良、心理压力过大、比赛经验缺乏和对比赛环境的不适应等。提出:调节呼吸法、模拟训练法、表象再现训练法、语言暗示法和设定适宜的比赛目标等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调节方法。有助于增强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为缓解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紧张的心理状态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监控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后的身体反应状态,对提高短道速滑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采用实验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短道速滑队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接受专项负荷刺激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心血管与免疫系统、骨骼肌系统与组织损伤和内分泌系统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机体的各项机能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专项特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对负荷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游泳训练对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酶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游泳训练对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采用实验法对大鼠游泳训练前后的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肌酸激酶(CK)和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状态下训练组大鼠的SDH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在力竭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训练组在力竭即刻和24 h恢复时的M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在力竭即刻、恢复12h和恢复24h时的CK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训练组在运动1 h、力竭即刻、恢复12 h和恢复24 h时的Na+-K+-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表明:游泳训练能促进大鼠心肌MDH、CK、Na+-K+-ATP酶等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升高,却使大鼠心肌胞浆中SDH活性降低,最终增强心肌有氧供能能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范宏文 《冰雪运动》2011,33(2):8-10
血乳酸是评价训练负荷强度和专项训练要求最行之有效的指标,训练时测定乳酸值的变化,可以掌握运动强度和训练过程中代谢能力的变化。通过对黑龙江省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训练中血乳酸的监控,发现黑龙江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期某些有氧耐力训练后的血乳酸偏低,未达到训练效果;在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中,某些手段处于混氧训练阶段,未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整体看短道速滑冰期训练的乳酸值趋势偏低,在今后训练中应进行严格的血乳酸监控,随时调整训练负荷,以使训练达到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训练和持续性训练对大鼠腓肠肌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丽萍  冯照军 《体育与科学》2004,25(1):64-65,72
对大强度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大鼠腓肠肌肌球蛋白Ca2 + -ATP酶活性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1) 6周训练后 ,两训练组在安静状态下 ,腓肠肌肌球蛋白Ca2 + -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 .0 1) ;2 )运动后即刻 ,与运动对照组相比 ,两组腓肠肌肌球蛋白Ca2 + -ATP酶活性显著下降 (P<0 .0 1) ;3 )在安静状态下 ,持训组肌球蛋白Ca2 + -ATP酶活性略高于间训组 (P >0 .0 5 ) ,而运动后即刻间训组显著高于持训组 (P <0 .0 5 )。研究结果提示间歇训练的效果优于同等强度持续训练。  相似文献   

9.
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力量素质,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和比赛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常用手段,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与负荷控制。认为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结合比赛速度和比赛节奏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提高神经肌肉的适应能力,让大脑与肌肉更加协调地配合工作,力量训练不仅注意负荷的大小而且要注意用力的方式,应加强速度耐力训练中的力量和步频的连续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时间负荷训练大鼠红细胞自由基代谢和Na -K -ATP酶活性。结果表明急性运动时红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而有氧训练使红细胞自由基代谢得以改善。运动训练改善红细胞自由基代谢和Na -K -ATP酶活性和每日训练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红细胞自由基代谢水平影响着红细胞膜功能蛋白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金明淑 《冰雪运动》2007,29(5):18-20
短道速滑是我国参加冬奥会的主要夺金项目,探索少年儿童短道运动员的训练与成长规律具有战略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经验法对少儿短道速滑运动员训练中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少儿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选拔应从5~6岁开始,以培养兴趣作为训练的基本切入点,以技术为重点,采用战术与心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2.
吕游 《冰雪运动》2013,(4):60-64
心理耗竭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运动成绩及运动生涯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明确心理耗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影响,对于制定防范措施干预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耗竭的产生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是遏制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耗竭的有效手段,更是保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具有重要的训练意义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短道速滑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负荷强度下机体的几个生化、生理指标的测试,目的在于观察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并对其训练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为训练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外对高强性间歇训练法的运用和研究较多,但国内速滑界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有氧耐力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黑龙江省队的速滑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提高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对有氧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是发展运动员机体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比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一、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划分耐力训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对耐力训练方法的划分,国外专家的看法也不尽一致.原民德的哈雷博士根据持续负荷、间歇负荷以及比赛的原则,将发展耐力的训练方法分为持续负荷法、间歇负荷法和比赛检查法(亦称模拟比赛法).原西德的舍尔希也采用上述划分,并在间歇训练法中进一步分成专项(大强度)间歇训练和一般(小强度)间歇训练以及重复训练法,他认为持续训练法、专项间歇训练法、一般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是耐力训练的四种基本方法.这一观点与原西德格罗塞等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韩国短道速滑青少年运动员陆地技术训练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和采访调查等方法对2007年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陆地技术训练进行分析,通过韩国教练员与中国教练员之间训练理念的差异和陆地技术训练方法的不同,总结我国青少年教练员在陆地技术训练中应改进的问题,并提出各种陆地技术训练都要在保证技术动作关键点的正确性前提下进行练习和我国的教练员应该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认真总结并抓好训练中的细节等问题,为我国短道速滑广大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短道速滑工作者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昕昱 《冰雪运动》2007,29(6):63-65
我国短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性诊断还处于空白阶段,运用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与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对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和疲劳症候分型的理论,结合短道项目训练实践,提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中医疲劳分型、常见的疲劳症和诊断标准,揭示了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和运动性疲劳辨证施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哈尔滨市体校9名男子速滑运动员进行1500m定量负荷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速滑运动员训练后血乳酸峰值的出现时间基本上在运动后5~7min,也就是说在教练员安排运动员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时,应较好地掌握适宜的训练间歇时间,一般是在7~9min,从而为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评定运动强度、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训练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以及促进计算训练法的普及与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计算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准确掌握运动员负荷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在间歇训练法和计算训练法运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间歇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教练员的实际经验控制训练负荷;计算训练法在间歇训练法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利用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理论制定的速度表有效的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但同时应该辅以教练员的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20.
影响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生理、心理和运动训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因素。了解与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助于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科学化和个性化,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科学化选材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