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现代性文学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建构,但是中国现代主体性的建构却是不健全的。正是由于主体性的不健全,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在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中丧失自己的言说空间。中国现代文化中主体性建构困难的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形上结构的缺乏有关。因此,重视对西方形上结构的理解和探讨也应当是当下文学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诸多学者无法纾解的心理情结。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作为五四文学的亲历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立场不同,解读五四文学发生的视角不同,于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人对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自我言说有所涉猎,但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后,五四文学的发生论研究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互动关系来解读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也正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接受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话语实践是在现代中国转型的情境下发生的,是其内外两个维度相互运作的结果。儿童本位观强化了儿童本体的精神基质,为现代知识分子形塑中国形象提供了话语资源。基于此,作为弱者的儿童获致了更新的精神动力,其指向未来中国的话语建构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开创“五四”新文学的主力军和奠基者,浙东现代作家群为新文学的话语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此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作为20世纪新一代启蒙知识分子,他们面临着文化语境变迁的困惑,中西文化的交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都使他们在个体心理上表现为双重质素的对垒,表现在创作中传达了一种以启蒙为主导的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6.
五四写实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为反对封建文学观念而精心选择的文学话语。在建构这一话语机制之际,五四写实主义的提倡者充分运用了权力意志与真理意志的作用,他们通过对新文学运动中精神内涵的真理性规定,从而达到了对五四写实主义话语合法化建构的目的,实现了反抗封建意识形态、启蒙民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价值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意识到的话题.从"新浪漫主义"入手探寻五四文学的存在主义倾向是一种新的"问题意识"生成点."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历史语境,它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价值立场和审美思维形态,以现代主义为时代精神表征和艺术诉求方式,以生命哲学,生命诗学为创作话语的意义本体内涵.正是通过上述话语知识结构的建构"新浪漫主义"确证了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之间价值关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叶,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在译介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康德、席勒等美学家的思想,创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津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而且还对美育的独立地位、特质和实践进行了辩证探讨,实现了从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儿童游戏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秩序的符号化表征,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具象化表现,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游戏也是孩童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儿童游戏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吞噬,并因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文章尝试在皮尔斯符号学视野下,阐述解析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内涵以及推广传统儿童游戏进课堂、入生活的现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吕碧城词展示了近现代之交女性知识分子在进入公共空间之后的复杂人生体验。坚持并表达了由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所形成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含蓄地表现出对于女性命运和心理的自我省视,显示了作为时代主流的男性政治话语之下对于性别及个体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中国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当前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是举全民之力,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汲取全人类几千年积淀的先进科学成果和方法,洋为中用,科学分析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促进传统资源实现新质飞跃和现代转型,是文化领域的必然历史要求,是提高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逻辑史研究包含在内)理论层次、实践价值的根本途径与必由之路。借鉴希尔伯特的元研究、塔尔斯基的元语言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方法,提出中国逻辑史元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使该领域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许多困难源自于对学前儿童、家长与学前教师的角色认识不清。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学前儿童、家长与学前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和现状,为理解目前学前教育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研究发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且主要是母亲承担教育和养护的责任,儿童服从父母的管教并尽孝(主要是对母亲);现代中国教育和养护的责任由父母、祖父母、学前教师共同承担,各主体的角色相较传统社会更具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身份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播正能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考察情态和评价资源等语言项目,试图揭示新闻语篇中残疾人身份的建构。语料来自China Daily中有关残疾人报道,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具有弱势身份、患者身份和自强身份;媒体在构建残疾人身份时,运用的话语策略,不利于残疾人主体身份的构建,媒体有义务采用有利于话语和谐的策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理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它认为隐喻无所不在,是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概念隐喻有其存在的认知理据,掌握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隐喻性思维。讨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言教学(词汇教学、句式教学和篇章教学)的重要作用,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近现代以来国人一直努力追寻的梦想,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也在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迁。今天,在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的背景下正式提出中国梦,这必将对我国及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政党、社会阶层以及个人都给予中国梦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所以,作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成果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其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梳理国内外研究中国梦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给予归纳和评述,是研究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