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审美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了审美艺术介入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思维范式,旨在形成一种健康、清新、高雅的城市艺术氛围,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教育就与人类的审美追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教育理想,而且也是一个古老的审美主题.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社会各个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与审美艺术文化之间的连体共存关系也越发明显.教育要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就必须汇聚、承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审美艺术文化成果,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及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从而促使一代新人全面素质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旗谱》是十七年时期的主流文化资源之一,虽然意识形态规约了其主题的阐释,但却没有操纵它的全部叙述机制。其文本在叙述谋略、文化意蕴、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继承关系,从而表现出了丰富的历史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改造、文艺骨干培养、文艺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邱伟安 《成才之路》2022,(10):91-93
艺术与文化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音乐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既有助于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水平.文章在对多元音乐文化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度探究、创新鉴赏、个性编创和多元探索等方面对多元音乐文化融入初中音乐...  相似文献   

6.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从中外比较电影史视域,对中国“十七年”电影做了一次全新解读,为深入理解“十七年”电影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审美机制开辟了新途。该书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相交融,宏观阐述和微观剖析相结合,既深具学术理性,也颇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大成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同的诸如表现形式、形态、风格、审美心理等审美要求。由于各自审美心理的不同,造就了两种舞蹈各自个性鲜明的舞蹈特点。本文将东、西方古典舞在审美心理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加深对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促进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年画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不受外来文化干扰的部分之一,这些世代相传的艺术样式积淀了百姓文化心态与最原初的审美意念.本文通过认识木版年画的艺术形象,对图案进行分析,在年画艺术越来越受时代限制而不受地域限制的今天,进一步理解支撑中国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审美知觉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的特性赋予了音乐审美情趣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字游戏的发展是当代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与表征.数字游戏生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备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三重性质,是当代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数字游戏拓展社会文化创造和艺术鉴赏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和艺术普及.数字游戏丰富视觉文化形态,形成游戏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文化空间.数字游戏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又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和平台.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英雄传奇诞生于时代要求和读者要求相冲突的50年代,它以自身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主流话语与读者审美要求之间错位的尴尬,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文本,从对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文化形态的融合及读者阅读心理三方面阐释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成功的原由.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结合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阐述了对遵义文化未来发展的建议以及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与艺术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新的审美趣味不断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水墨绘画以其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试图表达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笔者发现西北区域的一些艺术家在遵循艺术普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当代,扎根本土文化,寄情于笔墨之间,表达自我,表达当下人们的审美意趣,思考如何切入当代中国文化与生活,如何体现水墨艺术的当代性和民族精神性,从而在艺术语言表达方面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蒋玉  张华亮 《教学研究》2007,(5):449-450,455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设计的艺术内涵提出了更高的企盼.设计正在向艺术靠拢,艺术与设计不再泾渭分明.设计产品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商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设计与艺术的融合与拓展,推进了大众化艺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民族舞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现代舞中相关因素的影响,不断的取得突破与创新,目标是实现与现代化大众的审美标准所接轨,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本文对现代舞与民族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代舞对民族舞发展造成的影响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林磊 《文教资料》2008,(9):60-62
瓦尔特·本雅明提出了美学概念"灵韵",主要指向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令人回味无穷、纯粹的审美感染力.茶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古典诗歌、茶道等艺术形式呈现出审美主体追求"性灵"、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感受与体会.当前主要的茶饮料品牌的电视广告作品以精美的影像语言复制、再现了"茶"文化符号的传统"灵韵".而这类电视广告作品在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时,其中也隐藏着"审美生态危机",即握有强势话语权力的电视广告传播对大众审美感知能力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与社会心理关系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社会心理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中间环节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发展,建设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正是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框架内,马尔库塞试图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现代色彩的感性科学.他在审美理想与文化选择之间、审美活动与人的解放之间、审美形式与艺术的社会政治潜能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然而,马尔库塞的理论学说只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乌托帮”,不能成为一门有助于人类解放的“审美人类学”,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使他陷入反科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在面临数字化传播平台时不再延续启蒙时代审美主体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观审方式,而是进入到数字化平台搭建的交互性审美意义生产中去.无论在艺术生产还是商业审美领域中,都瓦解了审美理念决定审美活动的传统,也消解了艺术理论对审美意义的终极解释权.在数字化平台下,借助符号编码系统,审美呈现出多元文化群落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生成的格局,并最终为人类走出某类文化的狭隘区间奠定了感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音乐、美术、诗歌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感受,就是所谓的"艺术通感".诗歌、美术、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能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