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燚 《成才之路》2014,(5):23-23
正谈到学困生,作为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摇头叹气,要么安慰自己,哪里有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学困生是不可避免的;要么对学生失去信心,认为其本质就是"差"的,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总而言之,教师们对学困生的教育普遍缺乏信心,从漠视到害怕甚至恐惧的心态都存在。在心里,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对"差生"都带着反感甚至歧视,认为他们是学习成绩及行为习惯双差的结合体。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不得面对的挑战,因为教育的使命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使然。从教十多年,也做了多年的班主任,与学困生打交道已是家常便饭,那么,怎样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做到"点石成金"呢?一、帮助他们重塑信心  相似文献   

2.
正一句话这样说:"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就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更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为他们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而要更加"偏爱"他们,关注他们,  相似文献   

3.
一句话这样说:“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就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更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为他们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而要更加“偏爱”他们,关注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这是使学困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一提到"学困生",是非常熟悉而又十分不挠头的。"学困生"班班都有,并且在每个班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成绩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信心。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  相似文献   

5.
每个老师都不避免地会面对学困生。学困生的问题又往往是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认清学困生的本质,清楚他们的特点,明确学困生转化的原则和方法,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将针对小学中年级学困生探讨在非智力因素范畴"脱困"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能力等方面与大多数同学相比,有一些差距,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我称他们为体育"学困生"。由于体育"学困生"自身的各种原因,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常常不被教师重视,甚至还经常受同学们的嘲笑和歧视,造成体育"学困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想学、厌学的现象。这与"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对体育"学困生"进行培养呢,在此谈一下本人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望同仁们多多指教。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完成预期目标的学生。学困生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地对待学困生,在他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感化他们,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目前学困生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它直接影响政治课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本人对此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学困生的教育经常是令教师头疼的难题。有些"学困生"表现得顽皮好动,纪律性差。其实他们内心比较空虚,自卑感强,但他们大多都很聪明,自尊心强。数学教师面对这些学生,首先要和他们交朋友,交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教师。其次让他们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了解他们的弱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于其他学生,习惯上称其为"学困生".他们中大部分都是非智力凶素造成的,他们一般都智力发展水平正常,只是南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能力有限,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变,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较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成绩。转变学困生,也是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那么,学困生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1.社会大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儿童不宜的网络视频和小说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11.
"学困生"一词,对于我们边远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学校来说,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小学都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在校园生活中他们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断的"较劲",很多老师因为他们而感到自己不适合站在讲台上,对他们束手无策,甚者鄙视、虐待他们。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摸索、探讨和交流,就会找出对学困生教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班主任,不能只把各方面好的优秀学生当成芯儿红的甜西瓜抱起来,而把个别方面差的“学困生”看作芝麻粒毫不心疼地遗弃掉。把原来就好的学生从各方面使其提高、完善,这是教育者的责任;那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其他方面缺点较多,经常受到别人的冷落,容易形成自卑又敏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高中生中更为突出。因为以前的缺点,在群体中缺乏威信,所以心虚、多疑,认为周围的人都讨厌他,想变好也无人相信。这样一来,心里矛盾重重,他们甚至对真心实意的教育和帮助也持怀疑的态度,不…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来说,"学困生"是指思想品德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包括品德和成绩双差的学生。他们一般自卑感较强,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为此转化农村学困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这也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一直教高年级的数学,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村组学校。学困生人数总是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那么,如何转化  相似文献   

14.
"学困生"一词,对于我们边远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学校来说,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小学,都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在校园生活中他们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断的"较劲",很多老师因为他们而感到自己不适合站在讲台上,对他们束手无策,甚者鄙视、虐待他们。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摸索、探讨和交流,就会找出对学困生教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罗勋秀 《考试周刊》2014,(92):181-181
<正>可以说,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往往都有几个学困生,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一直是制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且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这些学困生不歧视、冷落,积极促成其转化,使他们逐步跟上班级前进的步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做法。一、寓爱于教学之中,以"爱"转变学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重点高中的扩招,生源的减少,越来越多学习基础差的学困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困生都有如下特点:自控能力极差,不爱主动学习;讲道理的思想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教育教学中的一大热点.在教学中遇到的学困生大部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又差,致使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困难;由于他们成绩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辅导和转化学困生就必须紧紧扣住信心和技能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由于后天不努力而造成的.学困生通常是思想品德上或学习上暂时落后或小毛病较多的学生.转化我校学困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今天,每个公民都享有受教育权,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教育教学增长学困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困生"自尊、自强的品质,适应社会需求.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学困生?笔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以及自己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今教育中,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在学生教育仍存在难点和问题,尤其是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对于智力好的学生来说能很轻松地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但对于自制能力差和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了,这类学生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学困生.  相似文献   

20.
<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困生"。一提到"学困生",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他们基础差,知识缺漏多,新知识学不进去。有的教师抱怨,有的教师训斥,实际都是"恨铁不成钢"。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生学习成绩有差异,这是必然的。而"学困生"往往影响全面提高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