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文选序》及相关文献,探讨《昭明文选》包含的文学观念及文体分类思想,进而梳理《文选》成学的文献依据,兼具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等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选》一向被视为文学作品总集,学界注意到了其中体现的编者的文学批评理论,其实它还是一部文学史而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史:“选序”体现了编者明晰的文学史观;“选文”以体为别而以时为序,故依体收录的作品便不仅有空间意味,且有了题材史和体裁史之实。即其可谓一部以内容为模式的演化史,一部以作品形态呈现的个人化色彩极浓的文学史。“选学”界内界外对《文选》文学史意义上的关注本身也形成了有待探究的《文选》文学史学内涵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古诗歌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胡大雷教授的新著《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中古诗歌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境界。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不断向前推进的不同时段,清理文学史的线索,关键在于线的连接,而非单纯的点的深化。(傅璇琮语)《演进》研究的主要是从建安至唐前约四百年的诗歌,正是“线的连接”与“点的深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之文学史”,“实际上之文学史”,“文学史研究自然不妨破成格而广取”,“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以及分期和体例的匠心独运等方面,论述了黄人《中国文学妨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梁章钜是清代具有爱国爱民思想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选》学研究专家。他的《文选旁证》四十六卷校勘认真、细致,注释确切、详赡,考证细密、审慎,评论深刻、精湛,被誉为“选学之渊海”、“集大成”之作,对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选》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文自学指导》2014,(3):F0002-F0002
本书是王瑶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的讲稿,探讨起于汉未,讫于梁陈的“八代”范围的中古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影响,书中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及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论萧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统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编纂了《文选》,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选学”。《文选》不仅是李白、杜甫、陆游幼年识字就要读的启蒙读物,也是人生的入门书,是子子孙孙都要学下去的重要典籍。不仅影响唐诗、宋诗和历代人的思想,还影响汉字文化圈和周边文化;世界编纂史上亦无第二个可以媲美的例子。而作为《文选》指导思想的萧统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进化论;(二)是文学价值论;(三)是文学审美特征论;(四)是“典”、“丽”兼容的中和美。萧统所有的文学观念,都是植根于儒家的诗学观和时代变迁、审美变化的交汇点上的。  相似文献   

8.
“中古”,所指时期不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中古期指“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191—959)”这一时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又有不同,以汉魏之际至梁文学为中古文学.已故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沿用了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的称法,书所讨论的各问题的时代“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略相当于旧日所谓八代的范围”.本文所谓“中古”,略与刘师培、王瑶相近,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现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文学观念与神话学之发展演变,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开始逐渐关注一些神话内容.在探讨文学起源、《山海经》、楚辞作品以及小说起源时,涉及到对神话之分析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所以开始关注神话,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国神话学的发展繁荣对中国文学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其二,西学东渐,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学史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展开:其一,将该思潮置于学科史层面予以探讨和学术定位;其二是将之置于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中作考察,并与80年代现代化文学叙事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文化思潮相参照。这样的视角对个案的复杂性有所忽略。对"重写文学史"研究,应以深度影响当下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为单元,考证一系列新时期文学学术思潮个案,探索各个文本之间的相应或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标准、理论导向和价值关怀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13.
孙宝林先生的新著<文艺选论>记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在影视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和马列文论等诸多领域辛勤探索的轨迹.其中既有宏观的历史文化扫描,又有微观的具体文本细读.既有理论的深刻性,又有实践的针对性.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4.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大众文学写作运动。它开创了现代中国新的写作形式"一日体",集中呈现了大众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孙犁对这场运动的介入,以及《冀中一日》的重新发现和利用,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学话题。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文学60年》是一部研究型文学史,既完整地展示了共和国文学60年的文学成就,又是分别独立的四本有学术个性的研究著作。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作者试图进行历史还原,以史料爬梳重新切入这段文学史,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多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对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审美解读和理论分析。这部文学史既承续了传统史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也兼顾了文学批评的评判职能,发挥了写作者的文学审美力和思维分析力,构成了对已有文学史的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史、文艺理论是构成文艺生态的四种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把这四种多向互动的文艺领域,叫做文艺生态"链"和"场"。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文艺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毛泽东选集》(1~4卷)中的破折号。通过类比分析,对《毛泽东选集》中的破折号用法进行归纳,并特别研究了破折号连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选集,萧统《文选》及其序言涵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观念的三种主要思考方向,即:追本溯源、分类细化、专门化,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文体发展进程中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