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陈序经全盘西化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黄燕群 《红领巾》2005,(2):28-30,6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伴随着民族的“沉沦“,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中国社会出路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主张即为其中最具独特的观点.关于陈序经全盘西化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其全盘西化观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陈序经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全盘西化。陈序经把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对立起来,揭示对“国情”的动态性质,抨击教育的复古现象。但陈序经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中国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片面的。陈序经的海南情结体现在他对发展海南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海南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陈序经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把西方文化当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标本,把全盘西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以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去裁量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复杂的文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偏颇、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陈序经先生的作品《中国文化的出路》第六章入手,通过展开文化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来看个人主义对于近代西洋文化的巨大推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主义是陈序经全盘西化理论的核心的看法,并探讨了陈序经先生个人主义的成因——时代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对他本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化”梦的解析: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7.
陈序经的文化观是他全盘西化论的理论基石。陈序经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时代,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和工具”,他还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中国文化的惰性。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惰性三方面对陈序经东西文化观进行考察,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苦衷,澄清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系统提出“全盘西化论”的,是三十年代留美归国博士陈序经。今天我们旧事重提,分析当年“全盘西化论”提出的背景、它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对于正确认识近几年国内出现的“全盘西化”言论,也许会提供有益的启示。近代的中西文化关系,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面对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这种背景,造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1.
陈序经研究的现状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陈序经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其全盘西化论与化学理论,而较少涉及其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的思想与实践,以及这些学科之间内在关联,加之资料发掘不够,视野较偏狭,远未能反映陈序经的学术理路。为此,有必要从中西学术交流背景下考察陈序经化理论的思想资源,进而探析陈序经所从事各学科间的关系,重构陈序经的学术体系,促进有关研究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论战中,陈序经和吴景超在反对复古的教育观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向更深入的文化理念进展时,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陈序经认为教育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化的其他方面要西化,教育也必须西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吴景超认为别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可以被效仿却不能被完全的继承,中西文化调和后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两人的这场交流最终融合于中西文化论战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文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者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文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4.
新近发现了未刊的“陈寅恪致陈序经函”,函中主要涉及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与职教员卢华焕、王力等人,并述及陈寅恪一家与工友不合之事。这或许是陈寅恪“畏人”的又一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15.
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期以来,有的人一谈到“全盘西化”,往往就联系到胡适,认为胡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盘西化派”,甚至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界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复兴儒学"论、"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三大竞相消长的流派.实践证明,"复兴儒学"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论思想的动态观、自主性及整体观出发,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化讨论中的“复兴儒学”观,“全盘西化”论,“精华吸收”说等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并就当代中国化重建与研究的参照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20.
社科动态     
<正> 首届胡适学术思想研讨会于胡适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在黄山市齐云山举行。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问题。在如何看待胡适的全盘西化问题上有两种意见:(1)这是全面否定中国文化,无积极性;(2)他主要是否定中国政治制度,提倡西方民主,而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有反封建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