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说文》释语所见"仆倒"类常用词有"仆、僵、顿","仆、僵"始用于战国后期,"顿"始用于西汉;从东汉文献看,"仆、僵"是最常用的"仆倒"义动词,使用频率既高,用法且多,"顿"虽少有用例,但"仆倒"义已成熟,可作为"释语"使用;"倒"的"仆倒"义见于西汉,到东汉也只零星使用。《说文》"释语"中的"仆倒"义常用词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情况高度一致,因此,从《说文》"释语"关照东汉常用词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僵”:“僵硬。~尸|手脚都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辞海》“僵”:“僵硬。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僵”字条下也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解释为“僵硬”。我们认为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理解为“僵硬”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汉语中表“倒仆”义的主要动词的考察,考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表“倒仆”义的词繁复多样,其中“颠”的使用率稍高;战国末期开始活跃的“僵”和“仆”,进入两汉成为表“倒仆”义动词的常用词;汉代出现的“倒”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激增,替代“僵”和“仆”成为表“倒仆”义的主导词。这样的情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5.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注家都注为“硬”。我们认为,这个“僵”应作“仰倒”,“死而不僵”就是死后不倒翻的意思。按《说文解字》:“僵,偃也。”“偃,僵也。”僵、偃互训。段玉裁《注》云:“僵谓仰倒。”“凡仰仆曰偃。”可见僵和偃都有仰倒义。《吴越春秋》记载要离谓吴王语曰:“臣迎风则僵,负风则伏。”僵与伏相对,也可证僵为仰倒或仰卧。魏人曹冏《上  相似文献   

6.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标牌、名片、产品说明书等的汉译英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汉英等字硬译、死译。如把‘大酒店”仆otel)译为‘’thegreatwineshop;7N毒宣(DisinfectingRoom)译为‘Renlov,pci。of。room;谈判厅(Negotiation或Conferel。c,Room)译为“xalksH引广;x,x省农业厅(M。。l。snyorDep。rIme;。t。fAgrlcdtureofxxprovince)译为‘xxprovinceAgriculturalHall”;公用电话亭(TelePhone)译为“PublicTelephoneStand”;电报营业厅(Telegraph一词足够了)译为ITelegraphServiceHall”;合资企业(JointVentur…  相似文献   

7.
课本译为“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以”被对译为“因为”,“为”被对译为“是”。这样译释,使人们以为骄横的秦王真的尊奉忠厚长者,让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生存下来。这不是文章的本意。我认为“以……  相似文献   

8.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駡,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  相似文献   

10.
一、从属连词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有以下几种不同译法:1.译为“当……的时候”,相当于atthetimethat。例如:Theyweretalkingtoeachotherwhentheteachercalledtheroll.老师点名时,他们正在谈话。2.译为“一……就……”,相当于assoonas。例如:FiretherocketswhenIgivethesignal.我一发信号,你就点燃火箭。3.译为“当……之后”,相当于after。例如:法  相似文献   

11.
“所以”这个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韩愈《师说》中,就多次出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有译文,都把前句中的“所以”译为“凭借(他)”或“依靠(他)”,而把后句中的“所以”译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阅读巴金     
巴老走了。 巴老说,他“把心交 给读者”;“年轻的‘老 师’……拿着鞭子在赶 我前进……我又感到幸 福”;他经历了人生的苦 难,但“还是要探索下 去”;他“惟一的心源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 的脚印里”……  相似文献   

13.
连词before是一个常用词,在状语从句中一般译为“在……之前”,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before的翻译极为复杂,不能一律译为“在……之前”。例如:  相似文献   

14.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成语,人们都已熟知。而对其中的“僵”字,一些辞书和书籍却注释为“僵硬、不活动”,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辞海解“僵”字共有四个义项,第二个义项为“不活动,僵硬”,该义项下所列书证之一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顺释“僵”字之第二个义项也为“僵硬,不活动”.所引书证日:“《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侵’”.另,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释该句时也说:“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汉语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开放式、个性化教育研究交流会上,我有幸接触到了日本开放式教育启蒙者、知名教育专家加藤幸次先生,得知日本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被“传统教室的那道墙”束缚,被“统一的课程表”分割,被老师“权威式的指示、批评、发问”压抑。是加藤幸次先生提出了开放式教育,从而打破了这一道道有形无形的墙,把学习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满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空间中真正地成熟……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对加藤幸次先生进行了专访。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此由衷感谢加藤幸次的学生、翻译王咏梅女士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其中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一句的翻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从译文可看出,编者把该句中的“危”译为“危险”了。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较多,现归纳如下。1 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可译为:“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  相似文献   

18.
〔问疑解难〕 1、怎样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 在古文翻译中,望文生义是说对文句没有确切的理解,而只是片面地牵强附会地翻译。有的学生翻译“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大丈夫打仗,要有勇气。这译文的毛病有二:一是把虚词“夫”(助词,用于句首,无义)作实词译,二是没译出文言判断句的特点。这是词语基础问题。又有的学生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译为:先帝创建基业还不到一半,中途就崩塌了。这显然是对“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的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欠缺。所以,翻译文言文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就应注重字、词、句基础的积累和记点古代文化常识,翻译时更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