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灸三阴交穴对小白鼠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对提高运动能力,消除疲劳有一定效果。然而,有关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报道尚少。为此,我们通过采用小白鼠游泳训练模型,观察针灸三阴交穴在提高小白鼠运动能力,减少或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纠正运动小白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等方面作用,以期为针灸在体育训练和运动保健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体亚健康状态,中药利用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资源优势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手段,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机体最佳机能状态恢复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机理.以期为抗运动性疲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身体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即不能达到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只有正确对待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提高运动成绩,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分析归纳了几种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以期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避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氧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以及按摩与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代谢理论,旨在为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运动后的抗氧化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恢复,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针灸对消除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了研究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以评定量表的方法测定了 2 2名受试者的主观体力感觉及运动心情的变化 ,观察了针灸对疲劳消除的效果。结果发现 :受试者在大强度运动持续 7天后针灸组的疲劳消除明显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 ,针灸组的主观体力感觉 (RPE)、运动心情评价 (DDS)、肌肉疼痛感觉 (SR)和小腿肌肉最大收缩力量 (PT/BW)与补充营养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后面 1周的恢复期 ,针灸组以上各值的恢复远快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医药和微量元素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作用原理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和展望,着重从微量元素的角度对中医药消除运动疲劳的生化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是运动中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内稳态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原因引起的。在运动性疲劳状态下 ,人体会有各种临床表现和血液生化改变。根据疲劳产生机理和应激学说 ,可以采取休息、音乐、物理、营养、推拿、针灸、中医药和药物等来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是运动中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内稳态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原因引起的。在运动性疲劳状态下,人体会不各种临床表现和血流生化改变,根据疲劳产生机理和应激学说,可以采取休息,音乐、物理、营养、推拿、针灸、中医药和药物等来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运动大鼠肾脏和肌肉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导致的自由基增加是造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贫血以及其它身体机能低下状态的重要因素.如何消除和抵抗运动训练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对运动能力的不利影响是当前竞技体育中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对游泳大鼠灌服六周中药以探讨中药对肾脏及骨骼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中药显著提高大鼠游泳的时间,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2)运动训练引起骨骼肌、肾脏MDA生成增加,对这些组织细胞膜的损伤增加;3)中药灌服提高了大鼠股四头肌和肾脏SOD及GSH-PX的活性,促进骨骼肌和肾脏对自由基的消除能力;4)中药灌服有利于抵抗运动训练造成的自由基生成增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对维持和提高运动能力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1.
温针灸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对照法,对比温针灸和单纯电针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治疗效果,为推广温针灸治疗运动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医针灸推拿对促进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体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医针灸推拿对促进吉林省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后体能恢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结合针灸对促进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体能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中医针灸推拿,通过良好的物理刺激,可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较快恢复体能。  相似文献   

13.
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当今运动医学的重要课题.从临床表现看,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证范畴,而艾灸对治疗虚证有其独特的疗效.综述了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及灸疗选穴的原则,并指出了目前艾灸治疗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旨在运用扫描电镜和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观察大负荷训练后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和针灸对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和形态学参数的促恢复作用.将4周大SD大鼠负荷训练后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停训组和针灸组.研究发现:停训组停训后7 d大鼠RBC、HGB和HCT值明显回升(P<0.01或P<0.05),RDW值明显降低(P<0.05),MCV、MCH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训后10 d大鼠RBC、HGB和HCT值进一步回升,MCV和RDW值进一步降低,HCT和RDW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停训后15 d各项指标值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针灸组大鼠停训后7 dRBC、HGB和HCT值显著回升(均P<0.01),MCV、MCH和RDW值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表明:1)长期大负荷训练停训后大鼠运动性贫血日益改善.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与停训后畸形红细胞的减少负相关.2)针灸足三里穴具有明显的促进运动性贫血的改善,使停训大鼠红细胞形态较快地恢复正常,为运动性贫血的快速改善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鼠游泳训练的模型,观察体重、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艾灸肾俞能纠正大鼠体重下降的趋势,缓解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下降的变化,证明艾灸肾俞具有缓解运动性疲劳产生和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灸对力竭游泳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灸对力竭游泳小鼠抗疲劳作用的机理。方法:雄性健康昆明种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单纯运动组、运动+艾灸脾俞、心俞、肺俞组,4周后,观察力竭游泳时间、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论:1)艾灸脾俞、心俞、肺俞能使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2)艾灸能提高运动后小鼠血糖水平,减少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增强小鼠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的血液乳酸含量,证明艾灸脾俞、心俞、肺俞具有缓解运动性疲劳和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角度,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疲劳的效应与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针灸组、空白组和运动疲劳组,针刺组取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和肾俞穴,每日一次,留针20min。待针刺组针灸治疗1 h后,运动疲劳组和针灸组大鼠均进行中等运动强度的水平跑台运动,连续14d后取材,在电镜下观察肌细胞线粒体形态、检测骨骼肌MDA含量和SOD活性、测试肌细胞线粒体钙离子含量和膜电位。结果:与运动疲劳组相比,针刺组骨骼肌线粒体形态更趋于正常,其MDA含量低、SOD活性高,且能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钙离子含量。结论:针刺能有效的减轻运动性疲劳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的损伤,改善线粒体功能紊乱的情况,以解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毒性,提高运动机能。  相似文献   

18.
天门冬氨酸钾镁(PMA)的主要作用是加速三羧酸循环中的有氧代谢过程;消除运动中产生的氨.降低血氨浓度;消除氧自由基;提高镁的含量和Na~ /K~ -ATP酶的活性,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等,补充天门冬氨钾镁对抵抗疲劳产生,提高运动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天门冬氨酸钾镁抗疲劳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