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的隐喻认知模式就是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里的相应结构上的过程,并且这种映射是以其相似性为基础,以抽象度的递加性为方向.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就表现为一个逐步抽象的语义的虚化链条.对隐喻语法化进程中的力图式扩展机制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着重探究其物理空间图式→心理空间图式→言语空间图式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构建力图式空间扩展机制的完整图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历时视角考察了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死活""横竖""反正"的语义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死活"的语义演变路径有两条:一是"偏义复词链",即从加合义到选择义再到偏极义;二是"语义虚化链",即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而"横竖"和"反正"仅经历了"语义虚化链"的演变过程。"横竖"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反正"从动作义到加合义再到任指义。(2)三个词都经历了语义虚化的过程,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与侧显,这是任指义产生的必经之路。(3)"死活"和"横竖"在任指义产生前均通过概念转喻"部分代整体",语义量达到全称遍指,而"反正"由于自身概念语义的宽泛性和概括性,可直接映射到抽象域中表达遍指。  相似文献   

4.
英汉表量结构都经历了虚化度最低→虚化程度较高→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法化路径。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都涉及到语义演变、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类推和重新分析的语法化机制。通过英汉表量结构虚化程度的对比,可以得出汉语中出现了典型的表量结构,其虚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高;通过对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路径的对比,证明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更加固定,英语表量结构有着向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汉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起"的虚化过程历来争议很大。历时考察"起"的演变过程发现,"起"从上古动词谓语发展到中古作动词趋向补语,"V+起"结构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述补结构;唐五代初期,"起"放在"V得"、"V不"之后,无明确语义指向,而表示结果,语法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宋代"起"可用来表示前一"V"的状态将持续进行,甚至高度虚化为话题标记。研究推测"起"的语法化途径是:趋向义→结果体→始续体,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均可证明其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相似文献   

7.
邓晓燕 《海外英语》2014,(9):232-233,246
疑问副词how有表示疑问和表示非疑问两种用法。该研究从how的非疑问用法出发,通过分析英语国家语料库及牛津高阶词典(第六版)中的相关例证,探讨了其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现象及相关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how的非疑问用法是语义、语用和句法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由语法化而不断演变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它的疑问义逐渐减少,直至虚化为表连接说明、否定、虚指、任指等义,此过程涉及到的认知机制主要有主观化和重新分析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语法史的视角下,探讨了“就是”词义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使用大量语料库的基础上,考察兼类词“就是”多种词性的共时表现及历时演变轨迹。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尽地解释了“就是”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语料历时演变特征,考察了“就是”共时平面的语义、语法表现。通过分析“就是”作为副、连、助兼类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展示“就是”从短语到助词整个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即”的语义分化及语法功能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伴随着词义分化的渐变过程,每个实词的虚化都有它们各自的历程.通过对"即"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证实"即"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词义和用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虚化的过程为由最早的表示靠近之义发展引申,逐步演变为现在主要用来表示解释,还形成"即使……也"这一重要的关联词语,这是一个语义分化和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食品名词Sandwich为例,结合sandwich的语义演变和语用特点等方面的表现,探讨其语义引申发展和认知心理过程,语义指向的变化以及所折射的社会语用心理。  相似文献   

12.
“X领”词族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X领”词族为例,首先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即转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方式,其次进一步追问转喻为什么能够在“X领”词族中运作,运作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并运用“内涵外延”传承说对此做出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X领”词族的认知分析,能为其他新兴词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专家系统”教学的认知教学理论基础及其教学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程中"专家系统"模块的教学要求是: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文章在分析了专家系统与其外壳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利用外壳开发专家系统"这一教学模式的认知教学理论基础,最后介绍了以认知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该教学模式的一个具体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7.
从句法关系、语义基础以及语用特征来分析了"去××化"的构式意义,亦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去××化"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去××化"的基本层次应为"去"加"××化";"去××化"比"去×化"的能产性更强,这是受到汉语"双音构式"的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