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职能都是育人.德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与发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理想追求,使之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与时俱进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另一方面,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的形成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可见,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再认识——基于新命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依赖于对道德健康与健理健康关系的认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既肯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两者的相互一致性与依赖性.这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与完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几年的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内容 ,也开辟了增强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心理健康水平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 ,较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通过解除个体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职能都是育人。德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与发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理想追求,使之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与时俱进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另一方面,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的形…  相似文献   

5.
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明确纳入德育范畴。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制约一个人生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是一个人德、智、体、美、劳等其他方面全面发展不可欠缺的重要条件,因此,  相似文献   

6.
德育与育德是道德形成的两个方面.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育即道德教育,在我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德是对人实际行动的引导和培育.人的道德是在长期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人的道德形成与道德外显,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道德.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育德是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恶、是非、应当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德育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而德性是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人格,也反映出德育的作用是教人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为抓手,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沁润童心,濡染德行。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近年来教育界探讨较多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会引发许多问题:使德育概念更加泛化,并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区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按其自身的原则和规律科学实施;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相似文献   

9.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彼此结合起来能相互促进: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了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两者做到有机地结合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素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宽恕既是一种个人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宽恕不但是个人行为,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宽恕还具有社会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未将宽恕教育纳入其中。可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宽恕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积累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处理道德冲突事件的技巧等举措将宽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强调道德的主体性,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在实践中通过内省、践履完善个体德性与道德人格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将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那些积极的因素合理地运用到目前学校德育建设中,对解决学生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完善和恢复德育教育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阐析,试图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不应仅仅定位于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应考虑到社会人的使命——社会道德的社会法则性。该文辨证分析了德育的社会本质与个体幸福追求的关系,指出现阶段学校本位的德育教育的误区,并探究从关注个体幸福体验的角度进行社会本位的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合知行基础上的以行为旨归,合内外基础上的以内为根本,同真善基础上的以善为核心,一群己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此外,强调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密切联系,持“生活即德育”的大德育观,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在校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到社会精英的违法乱纪行为,无不说明学校德育的懦弱。脱离生活、过于抽象和政治化使德育成为空壳教育。分析道德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指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体现为切实改善受教育者的生活使之趋向更美好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俞国良  靳娟娟 《教育研究》2022,43(1):136-145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必须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重拳齐发、双向建构,是铸造新时代大格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