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班级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与中学班级管理、大学班级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形式和内容,不仅涉及具体事务性,还要正确处理小学生的"情绪"与"理性"问题。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情绪"与"理性"这一双重矛盾,本文分别从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两方面出发,着重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梧桐"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借以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无论是家愁国恨,还是伉俪情深等等都被这一意象所承载。研读这一意象,对我们了解古代诗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新诗否定形式要素的现象出发,在提出“声情”这一传统诗论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形式情绪"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形式情绪的自我赋形机制.  相似文献   

4.
田间在新诗史上常被认为是以创作自由诗而闻名的诗人,但实际上他的自由诗有很强的节奏感,并非对形式艺术的彻底放逐.田间在诗歌创作中常通过对情绪的抒发来分行断句,越是激烈的情绪就越会出现短小的诗行,由此形成了"鼓点"般的节奏,这是对新诗内在节奏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他独特的新诗"格律"观的外化;与此同时,田间也十分注重新诗的外在韵律,并非全然顺着情绪来建构诗行和节奏.因此,田间是一位有形式意识的诗人,他对新诗密集节奏的营造使其成为"时代的鼓手",也为今天诗歌创作的"失范"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教师情绪表达是教师由外在情景或事件引起的生理、心理过程,以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经过调节或者不经调节外显出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已有的经验表达情绪,很少关注学生对此的体验,情绪表达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顺应这种问题的诉求,在对教师情绪表达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认为的"好脾气"老师中隐含的教师正面和负面情绪表达的亲和自然、有因适度、协调真诚的学生之维,提出教师应该升华情感增加正面情绪表达、历练言行调控负面情绪、秉持真诚协调正面和负面情绪表达,做学生心中"有温度"、"好颜色"、"真性情"教师的理念,可以为一线教师情绪表达时提供指引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最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画面的情绪。宋海永最新的油画风景作品,已然把我带进了那首童年牧歌:单纯、宁静、悠扬。这种情绪,正是那朴实的画面和如歌的色彩所带给我们的。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曾说过:"一切从形式和色彩出发。"宋海永正是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形成了画面整体的形式结构——以及隐藏于画面形式结构背后的某种情绪。换句话说,一种诗意性,正如王维诗画中所体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海永的作品中,色彩如音符般跳跃,传递着某种情愫。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9,(3)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专家认为,青少年情绪更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也最强,因此大学生极端情绪亟待科学引导。为此,南开大学率先开设了选修课程——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心理瑜伽"。在情绪管理课上,游戏、讨论、情境模拟、自我陈述等丰富灵活的形式都被应用于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8.
"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具有二重性。"人生如梦"看似表达了一种世界与我的虚幻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实则在"梦觉无二"的二谛圆融中洋溢着传统人生美学的《庄子》乐观精神。"梦游人生"是"人生如梦"的内在要求与表达,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的人生形式,同时,"梦"作为情结表现出了传统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9.
叶公超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T·S·艾略特的传统观,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他从节奏、和谐、时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必然要通过其描写在读者内心之中唤起真实的心理感受,这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调动人的生活经验、心理经验,让读者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一是通过语言的形式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情绪,让读者直接产生某种心理感受。前者为"间接心理真实",后者为"直接心理真实"。"直接心理真实"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手段,它一般是艺术灵感闪现时所产生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