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2.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3.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  相似文献   

4.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5.
戴春阳 《家教指南》2023,(5):113-124
讨论敦煌早期开发,绕不开《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从孔子编《尧典》与性质可知,“三危”出自神话传说,与“帝尧”所控疆域无关。近年陶寺古城、石家河文化分别被学界公认为可与“尧都”和“三苗”对应。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帝尧”数百年间始终偏居于晋西南一隅,据《尧典》而索三危必然无解。而“三苗”在与中原地区王湾三期交流的过程中被后者融合、替代。《尧典》所言“窜三苗于三危”本就虚妄,依此索骥,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6.
西晋的著名学者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南朝萧梁时的荀济在《论佛教表》里说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根据这两条材料,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古瓜州就是敦煌,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我国新疆境内的塞种是从河西迁去的允戎.例如今人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敦煌廿咏》,共有六个写本,即伯二七四八、伯三九二九、伯二九八三、伯三八七○、斯六一六七、伯二六九○。经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收入《〈补全唐诗〉拾遗》,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一年第四辑。这二十首五言律诗,都是歌咏敦煌古迹的。作者的姓名已失去。诗前有序云:“仆到三危,向逾二纪。略观图录,粗览山川,古迹灵奇,莫可究竟,聊申短咏,以讽美名云尔。”三危,山名,这里指敦煌。清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曾诚纂辑的《敦煌县志》卷二《地理志》引《都司志》云:“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升雨山,今在城东南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作者到敦煌,快要二十四年了,他游览山水,阅读图志,对这里的名胜古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聊申短咏,以讽美名”,这就是《三危山咏》、《白龙堆咏》、《莫高窟咏》、《贰师泉咏》、《渥洼池天马咏》、《阳关戍咏》、《水精  相似文献   

8.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9.
经考证,敦煌文书中"禀奉""唱说""处代""规猷""勒定""曩世"等词语多有新义,对这些新义的研究不仅能弥补《汉语大词典》中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对唐、五代词语深入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从考证《左传》中"自今"出发,利用汉语介词的发展规律,廓清了有关"自今"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自"与相近的"从""向""况""去""跟"等词比较互证,揭示它们从混用到逐渐有序的发展情况并予以语言规律的解释。同时指出,造成介词内部有序调整的本质原因是介词各自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字形摹写错误例徐在国吴福熙先生的《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往》(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是敦煌文献丛书之一。有关此书录文和校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已作了校记(参《〈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校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  相似文献   

12.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13.
许建平著《敦煌文献丛考》已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论文集是作者18年来从事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该书共收集了21篇文章。其中有关《尚书》残卷研究的有《敦煌本〈尚书〉叙录》、《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4篇文章,有关《诗经》研究的有《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等4篇文章,有关《礼记音》研究的有《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等4篇文章,有关《刘子》残卷研究的有《敦煌遗书〈刘子〉残卷校证》…  相似文献   

14.
李若晖 《家教指南》2006,6(2):106-109
对敦煌文献中所见"空""简"之义进行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15.
《尚书》的基本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其核心是德治德教。《尚书》的德教观念突出表现为"崇德尚贤""、明德慎罚""、日新其德"。《尚书》的德教观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作则垂范,发挥道德楷模作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任用干部,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要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6.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一书对百余部或存或佚的宋人总集作了考述,卞东波补充考证了17部。今对新发现的17部散佚的宋人总集加以考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敦煌神韵     
敦煌,古称沙洲,是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汉武帝时设敦煌郡,唐朝时期形成灿烂的敦煌文化。甘肃风景,敦煌最绝。游莫高窟,登鸣沙山,览月牙泉,漫步阳关,玉门关遗址,观雅丹地貌,你能感受到神奇瑰丽、绝妙精美的敦煌风韵。莫高窟在敦煌城区东南约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是我国四大著名古窟之一。它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这一年,乐樽和尚云游至此,正值黄昏,夕阳的余辉照耀着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发出金光万道。“三危金光”,使他产生了千佛出现的幻觉,于是他便开凿了莫高窟(也称千佛洞)的第一个洞窟。此后历代不断开凿,到唐代…  相似文献   

19.
《尚书》的文献源流极为复杂,但是,通过理性分析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尚书》的"今文"部分基本可信,"古文"部分也决非凭空捏造而必有其根据,至少可视为后人讲章的汇编或相关材料的辑佚之作,因而,今本《尚书》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事实可以作为论证依据。当研究仅仅是针对《尚书》思想整体而非某个细节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今本《尚书》与石经本《尚书》之异文可分为五类,这些异文表现为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的不同;其中亦存在义近通用、异体换用和文字讹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早期《尚书》写本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异文也是校读今本《尚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