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旦玲 《考试周刊》2011,(20):103-104
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是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的。因此它是从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在小学数学中应重视表象在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表象、积累多种表象,为感性经验提升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并在学生运用符号或模型解决问题时,时常帮助学生唤醒和提取表象,实现形象感知与抽象思维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正> 形象思维就是在不出现实物或行为结果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形象,凭借形象间接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基本单位是表象,而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根据大脑的思维互补学说,左半球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等有关,右半球与知觉、空间定位、形象等有关。形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想象和联想。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的反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等 ,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式语言。一、符号语言以简练、明确的特点对思维活动进行本质描述心理学上 ,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事物形象称为表象。在语言的参与和调节下 ,表象使知觉映像一般化、概括化 ,为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提供了概括的基础和感知的支持 ,它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是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所谓操作能力,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一表象一概念"。数学教材中也注意安排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某些规律性知识。一、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离不开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这一阶段,因此在新课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概括出算法做好过渡。例如教学"23-8"这道题。教师出示23根小…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必须经历一个“具体形象——表象——本质抽象”的复杂认识心理活动过程,即要经历一个把外部的感知材料,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转化为内部认识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以最科学、最准确、最经济的途径,来自参与抽象概括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他山石     
1.概括性与间接性。概括性与间接性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特点。抽象思维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井用抽象材料(概念命题)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用典型化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用形象的材料(表象)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科技中的模型等,都是形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抽象计料(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形象材料是指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必须借助于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遵循“感知——表象——概念及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因此,表象成为认识活动中由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介环节,在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那么,怎样根据表象在认识活动中的特点和作用,搞好概念教学呢?笔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适境 适时 适速 适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抽象概括平罗县向前小学张宗喜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要经历一个“具体形象一典型表象一本质抽象”的复杂认识心理活动过程,即要经历把外部形象的感知材料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转化为内部心理的认识过程。这一“内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是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做准备的,因此它是从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应建立和丰富表象,巧借表象强化感知、深化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抽象思维积累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与感知所学知识,为感性经验提升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学程序:感知→表象→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教学特点:铺垫孕伏、展现思维、观察思考、发现规律、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让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一般要经历直观感知、表象建立、抽象概括三个阶段,我们应按这个规律来组织教学。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要按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程序进行:1.观察,看一看形体,数一数顶点、棱、面的数量。2.想象,比一比棱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一、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与制图课按心理学定义:空间想象就是对曾感知过的空间物体已产生的表象(形状、大小、位置等),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综合、改造记忆中的这种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思维则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带有分析、比较、归类、概括、抽象、推理等高级的智力活动。空间想象有两类:第一是再造想象,这是对空间物体(由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组成或它们几何形式的组合),在头脑中的复原,称基本的想象。第二是创造想象,是不依  相似文献   

14.
操作学习法     
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一般要经过由直觉动作思维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样几个阶段。操作学习法正是遵循儿童的这一认知规律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学生运用学具亲自动手实践,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建立起鲜明、清晰的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到理性认识。它有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直观性之间的矛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结合数学内容帮助学  相似文献   

15.
一、提供必要的感觉材料,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必须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有了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并将这些个别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感知阶段.感知过的事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是表象.感知和表象都属干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形成观念的基础.再通过对一类事物属性的分析、比较,认识它们共同的特有属性,舍弃它们非共同的特有属性,然后把这些属性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这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6.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想象、思考等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观察和操作能丰富学生对表象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和思考能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它们相互依存、综合运用、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7.
张艳超 《广西教育》2011,(34):60-60
儿童运用学具学习知识的过程,起初是获得感知和表象,而后是摆脱学具,依靠内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这一逐渐“内化”的过程,使学生从直觉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操作,是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联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元素,形象思维本质上就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操作,是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